六家七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六家七宗

东汉末年,支娄迦谶识几首先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学说传译到中国。后来,又经支谦、朱士行、竺法护等高僧居士的努力,般若思想的基本内容已为中国佛教弟子所洞悉。般 若思想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土地上扎下根来,必须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并与当时的文化思潮相融合,才能减少阻力,广为流播。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清流名士高唱“正始之音”,外来的般若学说很快与玄学思潮交汇在一起,依附玄学,传播般若思想,正如当时的名僧道安所说:“自经流秦土,有自来矣……认斯邦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鼻奈耶序》)。般若学因玄风而远扬,玄风依般若而转盛,两股思潮相融而激荡,构成了魏晋时期思想界的主流。由于玄学有贵无、祟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与玄学有异的中国式的般若思潮,即“六家七宗”等学派的分化。各派相互吸收和质难,从各个角度去阐述般若“空观”,使般若思想进发出绚丽;琅璨的火花。现根据汤用彤先生的考证,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如下表:

六家 七宗 代表人

本无 本无 道安

本无异 竺法琛竺法汰

即色 即色 支道林(郗超)

识含 识含 于法开(于法威、何默)

幻化 幻化 道 壹

心无 心无 支憨度、竺法蕴、道恒(桓玄、刘遗民)

缘会 缘会

这些学派涌现于两晋之际,其争论的中心问题仍然是魏晋玄学争议的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六家七宗中影响较大的是本无、即色、心无三派。本无宗,以为“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本无异宗则认为,无为一切之本,有从无产生。本无异宗的观点,带有宇宙生成论的倾向,和当时玄学本体论有异,不久,即趋于消失。即色宗只说到现象界的不真实这一层意思,它说“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支道林论证了“色非自色,因缘而成”,现象只是假有,但没有进一步论证这种“假有”也是空的,没有达到般若空宗一切皆空的理论高度。所以只是玄学中的一种理论,不是印度的大乘中观派的理论。心无宗,强调内心的修养,谓“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这一派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应使神静心空不执着什么。按佛教唯心主义的观点,这一观念是邪说,背离了佛教正统。识含宗主张“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这一派否定了物质现象的真实性,但肯定了精神的真实性。幻化宗主张“世谛之法皆如幻化”。这一派也主心有色无,明确指出神不能空,认为如果把神的真实性否定了,宗教宣传即失去了意义,缘会宗的代表为于道邃,著有《缘会二谤论》,主张“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故即无,称第一义谛”。这一派讲空,认为缘会是有,缘散即无,但不了解般若大乘空宗的宗旨。佛教中观学派主张世界是空,众缘也是空,不应当认为众缘散才是空。

两晋之际兴起的般若学思潮,虽以佛教思辨方式出现,实质上它是魏晋玄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六家七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僧人对佛教理论的钻研深入了一步,它不满足于传译外来佛教典籍的章句之学,而要求结合中国当时实际,有所创新。此后,经历了南北朝的发展,中国僧人的著作逐渐增多,译经数量相对地逐渐减少,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体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