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尾目的 1科,肩带弧胸型,椎体为前凹型。37属630余种,其中,雨蛙属(Hyla)种类最多约250种,分布最广。雨蛙科与树蛙科一样,适于树栖,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盘,末两骨节间有 1间介软骨,是趋同演化的一个例子。在美洲种类最多;欧洲、亚洲、北非古北界种类少则只有雨蛙属。在亚洲大部分热带地区没有雨蛙大洋洲的所谓雨蛙属称为雨浜蛙Litoria,被另列一科)。中国的雨蛙仅有9种,除山东、山西、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中国的雨蛙体形较小。背面皮肤光滑,绿色(如华西雨蛙);多生活在灌丛、芦苇、高秆作物上,或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白天匍匐在叶片上,黄昏或黎明频繁活动。以蝽象、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等为食。常常1只雨蛙先叫几声,然后众蛙齐鸣,声音响亮,特别是在下雨以后。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4~6月在静水域内产卵。卵径1~1.5毫米。数十粒或数百粒卵成为1团,粘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鳍高而薄,上尾鳍一般自体背中部开始;5月下旬有的即已完成变态;9
~10月开始冬眠。
中南美的雨蛙形态、生态和产卵习性多样化:头部皮肤骨质化(可防御干旱);次在性陆栖或水栖;有的在叶腋处或树叶上产卵,卵泡被叶片裹着,有的在池内筑成泥窝之后产卵;雌蛙的背面皮肤在繁殖季节形成“育儿”场所,如有的背面皮肤褶叠成“囊袋”状(如囊蛙),后端留有孔隙卵在袋内生长发育,有的背周缘皮肤隆起形成浅碟状(如碟背蛙),用以盛卵,也有的使卵完全裸露贴在背上;卵的多少和孵出期、蝌蚪的形态和生态,皆因属种而异;有的属于直接发育类型,孵出时已完成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