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白话】《需卦》象征等待: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光明正大,做事才会亨通顺利,占问的结果是吉祥的,出外远行,渡过宽阔的河流
会很顺利。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白话】《象辞》说:《需卦》的卦象是乾(天)下坎(水)上,为水在天上之表象。水汽聚集天上成为云层,密云満天,但还没有下
雨,需要等待;君子在这个时候需要吃喝,饮酒作乐,即在等待的时候积蓄力量。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白话】初九,在郊外等待,必须有恒心,长久耐心地静候时机,不会有什么祸患。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白话】《象辞》说:"在郊外等待",表明不能冒险轻率前行;"长久耐心地等候时机,不会有什么祸患",表明没有偏离正道,没有偏
离天地恒常之理。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白话】九二,在沙滩上等待,虽然要受到别人的一些非难指责,耐心等待终究会获得吉祥。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有小言,以终吉也。
【白话】《象辞》说:"在沙滩上等待",表明宽宏大量不急躁;虽然受到一些非难和指责,但终久能获得吉祥。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白话】九三,在泥泞中等待,结果抢劫的强徒乘机而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白话】《象辞》说:"在泥泞中等待",说明灾祸还在外面,尚未殃及本身;自己招引来强盗,说明要处处谨慎小心才能避开危险。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白话】六四,在血泊中等待,不小心陷进深穴,用尽全力才逃脱出来。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白话】《象辞》说:"在血泊中等待",表明此时必须沉着冷静,顺应时势,听天由命,以等待转机。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白话】九五,准备好酒食招待客人,占问的结果是吉祥的。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白话】《象辞》说:"准备好酒食招待客人,占问的结果是吉祥的",说明此时处于中位,完美无缺。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白话】上六,落入了洞穴之中,忽然有不请自来的三位客人到来;对他们恭恭敬敬,以礼相待,终久会得到吉祥的结果。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白话】《象辞》说:"不请自来的三位客人到来,对他们恭敬而且热情地招待,终久获得吉祥",表明此时尽管处在不适当的地位,但
还没有遭受大的损失。
“需”字新解在甲骨文中,“需”与“儒”是同一个字,读音与“乳”字相同。乳汁是人们婴儿时期所必需;“儒”指祭司,是掌握知识的人,同样为人们所必需。
在甲骨文中,“需”字像人沐浴濡身的形象,是“濡”字的初文。在周代的金文中,“需”字演变成人沐浴雨水的形象,形象地说明,人们的所需就是雨水。周人先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周人先祖是后稷,名弃。弃在孩童时期就喜欢种树种庄稼,长到成人,成为农业专家,被帝尧授以“农师”之官,指导民众生产。周人的另一个著名的祖先是公刘,公刘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成为周人振兴的关键人物。周文王的祖父是古公亶父,同样重视农业生产,国力因此大增,为周人最终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周人将甲骨文“需”字改为“人沐浴雨水”形象,并非是由于错讹,而是出于雨水对农业的重要意义的考虑。
在篆文中,“需”进一步演变为由“雨”和“而”二字上下组合而成。需,雨而,即“一切需要不过及时雨而已”。农耕文明中绝大多数生活必需品均源自农业生产,同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都是雨养农业,离不开降雨。中国为季风气候,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春末夏初往往干旱少雨,此时风调雨顺就会丰收有望,吃穿不愁。据统计,在已经发掘整理的殷商甲骨文中,祈雨问雨的卜辞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另有研究表明,殷商时期是我国气候相对干旱的一个时期。所以,“需要”归根结底就是雨水。正是这样的气候特点造就了中华民族喜雨盼雨关注雨的传统心理。
这个“雨而”之“需”也可以看作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一个祈祷辞,不求天上掉馅饼,只求上苍给予一个适当的条件——雨水,自己便能创造一切所需。儒家学派倡导“尽人事,听天命”,其意义基本上包含在这个“需”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