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里山炮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胡里山炮台在厦门岛东部、厦门大学附近的胡里山上。始建于清道光三年,即1823年,鸦片战争中被毁。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募得白银10万余两进行重建,历时5年建成。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依山临海,视野宽广,隔海与屿仔尾互为犄角,控扼厦门港。东西长1.5公里,连同城堡占地1.3万平方米。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十分坚固。整个建筑糅合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用优质花岗岩筑成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炮台等保留完整,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珍贵史迹。

炮台原装备着2门克虏伯主炮,及副炮2门,小炮10门,配炮兵140名。现存东炮台的主炮炮身长13.96米,炮口内径28公分,炮重48974公斤,全重59888公斤,有效射程1646米,经专家认定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最大的克虏伯大炮,有“世界古炮王”之称。1989年底,在附近海中还捞起一门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推入海中的我国自制铁炮,后来又在城堡北门地下挖出两门德国克虏伯公司1881年制造的小钢炮。

近百年来,胡里山炮台一直是军事禁区,1984年才对外开放。1986年,在胡里山炮台的前沿新建望归亭、盼归台,游客可以通过望远镜瞭望金门所辖的大担、二担诸岛。同时利用清兵营房兴办“世界古炮、宝剑、奇石、火枪陈列馆”。炮台后山岩石上有明隆庆六年,即1572年的七绝诗刻,为厦门现存最早的诗刻之一。

克虏伯大炮数据一览表

*大炮炮管尾部阴刻编号

No:6 FRIED KRUPP

* 生产年代:

28生主炮: 为1893年(清光绪19年)生产

15生副炮: 为1881年(清光绪7年)生产

* 大炮全炮重量: 87123kg(不含缺损件)

* 大炮体积: 大炮总长度为13.13米;高4.6米;宽5.29米。

* 大炮口径: 28生;即280毫米(15生即150毫米)

* 大炮膛线: 84条

* 大炮管长(毫米): 11200

* 大炮炮身重:(含炮闩、瞄准仪等辅件) 48110kg

* 大炮身管重:(不含炮闩、瞄准仪等辅件) 44000kg

* 弹丸(头)重: 270~345kg

* 弹药装量:71.0~75.2kg

* 炮轮轨道直径:7.36米

* 大炮方向射角:360度

* 大炮弹(丸)、药装填角度:-4度

* 大炮高低射角:0度~30度

* 大炮射速:每分钟发射炮弹数量1~2发

* 大炮发射量:可连续发射上百发以上。

* 大炮射程:7030-19760米(射击仰角在5度~30度)

* 两炮厂价:16万两白银有奇

* 海运及保险费(德国至闽江口):4万两白银(以厂价的25%计)

* 二次搬运费(闽江口至胡里山):15079两白银

* 现存炮弹:28生弹头28颗(其中14颗穿甲爆破弹,14颗开花爆破弹。)

* 兵员配备:清朝将弁120人;

民国官兵133人。

另有二十余个配套项目(后来建的,有高仿真机器人)

交通线路:2路、35路、86路、47路、29路、503路、616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