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於人,名声昭於时.坐於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於山,美可茹;钓於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於前,孰若无毁於其后;与其有乐於身,孰若无忧於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於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徼幸於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於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於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译文:
太行山的南麓有个叫盘谷的地方。盘谷中间,泉水甜美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居民稀少。有人说:“因为它处在两山环抱之间,所以叫‘盘’。”有人说:“这个谷,境地幽静而山势险阻,是隐居的人盘旋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隐居在这里。
李愿曾经发过这样的议论:“人们称之为大丈夫的,我太知道了。那就是要施利益恩泽于人,让自己的名望声誉昭著于世。他们坐在庙堂朝廷之上,任免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发布诏令。到了外地,就树起旗旄,罗列着弓箭,武士在前面喝道,随从把路都堵塞了,供应服侍的人,拿着各自的东西,夹道奔驰。喜有赏,怒有罚。才智杰出之士拥满跟前,道古称今地赞扬他们盛大的功德,教对方听起来很入耳而不厌烦。此外还有那些眉毛弯弯脸蛋儿丰满的美人,声音清脆而体态轻盈,外貌秀美而内心聪颖,飘动着轻轻的衣襟,低拖着长长的袖子,扑面粉白而描眉黛绿,舒适地养在一列列的后房里,失去依仗而妒忌别人受宠,为了博取怜爱而斗美争妍。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倒并非厌恶这些而故意逃避,只是人各有命,不可能侥幸得到。
“要是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从山上采来的,甘美可口;从水中钓到的,鲜嫩可食。生活作息没有一定的时间,只要舒适就行。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毁谤;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不受官车官服的束缚,也没有遭刀锯刑戮的危险,天下治乱不须知道,贬谪升迁一概不闻。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了。
“另外一种人则在公卿的门前伺候,奔走于势利途中,脚刚迈出又犹豫不前,口刚张开又嗫嚅不语,处于污秽之中而不知羞愧,触犯刑律而将遭诛戮,即使这样还想万一能侥幸发迹,直到老死而后已,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昌黎韩愈,听了这番话而不觉心气为之一壮,就敬他的酒为他唱了这首歌说:“盘谷中间,有你先生的家园。盘谷的土地,可以种植。盘谷的清泉,可以洗濯可以盘桓。盘谷山势险阻,又有谁来争夺你先生的住所?又幽又深,空阔得能广为包容;又弯又曲,走过去又绕回到原处。赞叹盘谷的乐趣啊,快乐久长。虎豹的脚迹远去啊,蛟龙逃遁深藏。鬼神守护着啊,呵禁不祥。注意饮食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啊又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辖上好油啊还喂好我的马,跟随先生你去盘谷啊,让我一辈子在那儿栖息徜徉。”
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这篇尤为历代称道。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本文的写作时间比《师说》早一年,风格却大不相同;阅读时可结合这两篇文章各自的写作背景,在内容和写法上做一些比较。
【注释】
[1]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2]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3]庙朝:宗庙和朝廷。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庙朝”连称,指中央政权机构。[4]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5]旗旄(má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6]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7]便(pián骈)体:美好的体态。[8]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9]裾(jū居):衣服的前后襟。[10]翳(yì):遮蔽,掩映。[11]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12]负恃:依仗。这里指自恃貌美。[13]怜:爱。[14]恶:厌恶。[15]车服: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16]刀锯:指刑具。[17]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18]黜陟(chùzhì):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19]形势:地位和威势。[20]趑趄(zījū):踌蹰不前。[21]嗫嚅(nièrú):欲言又止的样子。[22]刑辟(pì譬):刑法。[23]昌黎:韩氏的郡望。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24]稼:播种五谷,这里指种谷处。[25]窈:幽远。[26]廓其有容:广阔而有所容。其:犹“而”。[27]缭:屈曲。[28]徜徉: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试题: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旦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注】这篇赠别的序文作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韩愈34岁,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汲汲于仕进,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轻便,轻盈。
B.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 辟:法律。
C.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形势:权势,地位。
D.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徜徉:徘徊,彷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B.清声而便体 处污秽而不羞
C.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D.盘之阻,谁争子所 隐者之所盘旋
3.以下各项全都属于李愿隐居盘古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 )
①宅幽而势阻 ②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
③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④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⑤触刑辟而诛戮 ⑥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A.①②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主旨是歌颂隐居之乐。
B.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达官贵人,一是山林隐士,一是钻营小人。通过对比,作者对达官贵人和钻营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一些欣羡之意和对友人时乖命蹇的同情之心。
D.全文采用骈散结合的文笔,抒情意味很浓,作者愤懑情绪的宣泄随处可见。
答案:
1.【解析】D.徜徉应为“逍遥自在”。
2. 【解析】A.A.都是表陈述语气,助词。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C.他,代词,代李愿;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D.处所,名词;相当于代词,后接动词组成名词短语。
3. 【解析】C.②是作者激愤之辞,并非真正的原因,⑤讲的是钻营小人的情况,不是隐居的原因。故有②⑤项的都不对。
4.【解析】A。这篇赠序,表面写隐居之乐,其实真正的主旨是借此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gaokao/gkst/200803/8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