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议大夫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论议。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元狩五年(前118)初置,属光禄勋(郎中令改名)。东汉改称谏议大夫,仍属光禄勋,秩六百石。三国魏沿置,晋朝罢。南朝梁、陈亦置。北魏置,隶属集书省,掌谏诤议论,从四品,北齐沿置。隋初隶属门下省,从四品。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〇七年)废。唐初复置,正五品上。高宗龙朔二年(公元六六二年)改正谏大夫,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〇五年)复旧 。德宗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分置左、右,各四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升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八〇六年)罢左、右之名,只称谏议大夫。武宗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复分置左、右。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辽朝亦置,左隶门下省左谏院,右隶中书省右谏院。金朝为正四品。明初曾置,旋废。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进北京后,改六科给事中置,职掌同六科给事中。
秦代设大夫,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无定员。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后汉书·百官志二》:“谏议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魏徵任谏议大夫时,“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宋初沿其制,后置谏院,谏院下设鼓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王安石变法之际,当时的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写一封长达3000余言的信给王安石,抨击新政,也就是著名的《与王介甫书》。辽代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设左谏院和右谏院,沿置谏议大夫等职,但有名无实。金代有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司谏。元朝搁置不设。明初洪武期间置谏议大夫及左右司谏,不久废除。宋代经典《册府元龟》曾收入至五代的379件著名的諌书。
[编辑] 外部链接
《后汉书.百官志二》:“谏议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又“右谏议大夫......与门下省同,但左属门下,右属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