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方,哲学硕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全国工会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改革理论与实践,近年转向组织社会学、劳工问题的研究。著有《特色经济之路》、《邓小平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等。曾获“北京市成人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华全国总工会优秀青年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 沈琴琴,博士,现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德国波恩大学“未来劳动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专业方向: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主要著作:《德国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与职业选择》、《劳动经济》。发表论文80余篇,有30余篇被报刊转载或收入学术论文集。 黄任民,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现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劳动经济、薪酬管理的教学研究,主要著作有《企业的工资管理》、《工资集体协商中的经济分析》、《面对低收入群体的工会对策》等。
刘玉方
男,1925年6月生,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荣昌县昌元镇许溪村的村民都知道他是一名热心的老党员。如今80高龄了,他仍然热心公益事业,关心下一代,倾其自己的所有积蓄,修桥修路,凭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用行动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诠释党员先进性。
刘玉方老人家住荣昌县昌元镇许溪村7社,49年3月参军,是中国解放军第十军28师84团1营3连士兵。据刘老回忆,他曾在川黔滇交界地带参与剿匪战斗,大大小小有30多次,51年7月31日退役后回到家乡。
刘老所在的村,至今缺一条马路,“肩挑背扛,走出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牛拉马驮,牵出的是小农经济;只有大卡车的进出,才能走向市场经济”。祖祖辈辈吃尽了没路可走的苦头,修一条路成为他们朝朝暮暮的梦想。
没有公路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拦路虎"。许溪村干部群众决定打破这“瓶颈”,“要想富,先修路”,但是,资金问题是“村村通”的最大拦路虎,但是,村里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决定发动群众自愿集资修建公路。
今年5月6日,听说要修路,刘玉方头顶烈日,冒着酷暑,步行4公里,赶到许溪村办公室,掏出全部积蓄1100元现金,“村里要修公路,我要尽一份老兵的绵薄之力。”
消息传出后,村民被他的真情所感动,大家村民们纷纷集资捐物,出工投劳,很快,许溪村修路工作拉开序幕。
其实,老人并不富裕,老两口全靠政府每月发给的270元过日子。昨日,笔者看到,刘老家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什物品。家中最值钱的一台黑白电视,还“只收一个台”,那张三条腿的旧饭桌是别人扔掉的,刘老捡回来后,找了一条木棍,给加上了一条腿。。老人已经10多年没有做过新衣服了,穿的衣服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伴戴着老花镜缝缝补补改成的。他笑称:"节省习惯了!"。
当地干部和群众介绍,刘老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去年5月,村里修高龙桥,刘老天天守在工地,后见没材料,他当即从身上摸出420元,吩咐工人买了70立方的条石。村民王小燕濒临失学,刘老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赶到村里,恳切地要求结对扶助小海燕继续上学。
有人问:“老刘,这是你的养老钱,你怎么想的?”刘玉方老人嘿嘿一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许许多多的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了,我现在能活到今天,已经感到很满足了,能为社会做点贡献是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