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与审批
苏州市已确定在“十五”期间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前期准备从1997年就拉开了序幕,并于去年6月份正式委托法国索非图公司编著城市轨道交通的详细规划。经过二轮专家审查后,最终报告于近日正式形成。
据了解,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满足2015年苏州市机械出行人数总量600万人次的需求。
记者从苏州市有关部门了解到,日前,江苏省建设厅组织南京、苏州、无锡等有轨道交通建设或规划项目的城市召开会议,并首次将苏州,无锡轨道交通规划项目列入江苏省“十一五”期间城市交通发展规划。
苏州轨道交通规划列入省“十一五”规划,将有利于推动苏州轨道交通项目的各项进展。目前,苏州轨道交通项目已报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并将由国家发改委报送到国务院审批。列入省规划后,苏州轨道交通项目的报批、建设将得到省政府支持,包括苏锡常的400多亿元投资和南京的170亿元投资,该项资金将用于启动苏州地铁一号线、无锡地铁一号线、南京地铁3号线,并完成南京地铁2号线。
该规划中明确指出,到“十一五”末期,包括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在内的全省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分担率要达到22%%,其中特大城市与大城市要达到25%%以上。
苏州轨道交通规划顺利通过专家组审查,如果一切顺利,到2010年后,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都有望建成通车。11月21日,从由建设部委托省建设厅具体组织实施的《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查会上传来消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苏州非常有必要尽快建设轨道交通”。
据悉,省建设厅将根据此次专家组意见进行讨论,成文后交建设部,建设部再与国家发改委对苏州轨道交通规划进行会签,最后上报国务院进行立项审批。市轨道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顺利的话,2010年,轨道交通1号、2号线有望建成通车,2020年,3号、4号线也有望建成通车,并逐步实现与上海、无锡等周边地区轨道交通的接轨。
《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依据《苏州市轨道线网研究与规划(最终报告)》而制定,着手于根本上解决中心城市公共交通问题,体现了苏州保护古城的决心,在战略层面上有利于古城保护。同时,苏州2001年开始大规模实施的路网建设已考虑与轨道线网的规划建设充分衔接。
在审查会上,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认为,各个城市在交通模式的选择方面都要权衡方方面面的利弊,苏州有经济实力率先推广一些先进的、可起到示范效应的交通模式。但在发展交通的同时,还应着力处理好交通和古城保护的关系,交通发展要与城市发展的大方向相配套,轨道沿线用地规划也要编制好。
专家组副组长、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陆锡明等认为,苏州的城市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发展轴呈“十”字形,轨道交通应该与之匹配。规划中提出的2010年后,苏州将建成东西向1号线一期工程和南北向2号线两条线路,届时,苏州将拥有西至高新区、东至园区金鸡湖以东、北到相城区、南抵吴中区的十字形骨干网络,大大缓解古城交通压力。
一号线
2007年12月26日上午,苏州市轨道交通乐桥站施工点,在热闹的气氛中,苏州市轨道交通工程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终于正式动工。首期开工建设的轨道交通一号线,总投资达到126亿元,是苏州市投资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也让苏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地级市。预计2012年,苏州市民和外地旅客就可坐上轨道交通畅游姑苏天堂。
工程概况
24站全部建在地下 25公里行驶43分钟
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明保向记者介绍说,苏州市区轨道交通网络由4条线路组成。先期开工的东西向轨道交通一号线,属于交通疏导型线路,位于苏州城区的东西向轴线。一号线的总工期从昨天开始,到2012年6月26日结束,全长25.739公里,共设24座车站,全部为地下站。全线平均站间距为1094米,最大站间距从工业园区星港街站至会展中心站,要穿越金鸡湖,间距为2498米;最小站间距仅700米,为华池街站至星湖街站。站点密度很高,以方便沿线市民搭乘。
据了解,一号线起点位于苏州吴中区木渎站,终点为工业园区钟南街站,横跨苏州6个区。全线共设换乘站4处,与三号线在苏州乐园站、星塘街站换乘,与二号线在广济路站换乘,与四号线在人民路站换乘。另外,一号线还设天平车辆段与综合基地1处;设苏州乐园和星塘街2座变电站;控制中心则设在广济路站。其他20个车站兼为标准车站,地下一层是站厅层,提供旅客问讯、购票、检票、进站等服务,地下二层为站台层,提供旅客候车和上、下车服务。
到2012年一号线通车后,市民和旅客就可以乘坐轨道交通游苏州了。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表示,预计一号线的旅行速度为35.03公里/小时。列车以正常速度在全线行驶,含停站的总时间约为43分钟。而如果从路面走,则起码需要2小时。一号线车辆将采用B型车,车体长度19米,宽度2.8米,高度3.8米,采用4节编组,每列车长79米,额定载客量为950人,超员载客量1340人,运输能力不小于2.85万人次/小时,初期配车数量为25列/100辆。
特色设计
24道电动“屏蔽门”保安全 全程手机信号无影响
专家介绍说,一号线控制中心的设计考虑了全网的功能,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可以承担一、二号线的车辆厂修和架修任务,这样的设计还能节约土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一号线停车线采用对称道岔设计,这在国内还尚属首次。专家称,这种设计可以使配置存车线的车站缩短大约70米的长度,从而节省工程投资6000万元;另外,一号线在所有车站都设置了自动扶梯和电梯;车站公共区设有自动喷雾灭火系统,保障车辆消防安全。设计人员还特别在列车与站台之间设置了24道电动“屏蔽门”,列车没有到站前轨道会处于封闭状态,以保证乘客安全。此外,无论站里车里,打手机完全没问题。
文物保护
古典园林不受影响 古城生态压力减轻
苏州古城受国家严格保护,此次大范围施工,会不会破坏古城地理结构以及城市建筑风貌呢?周明保表示,一号线的设计特别注意对古城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从线路避让到减震等方面,都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尽可能地把对地面交通和周边环境的干扰程度减到最低。而轨道交通距离园林有一段距离,施工不会影响树木。有关专家还表示,长远来看,轨道交通会减轻交通压力,反而对保护古城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