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遗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贝丘遗址。位于台湾省台北县八里乡﹐地处淡水河口。1964年台湾大学发掘。下层为大坌坑文化的代表性遗存﹐上层属圆山文化。

大坌坑文化层出土的陶器质地松软﹐以褐色砂陶为主。器腹普遍印有绳纹﹐口沿部分习见单线或双线的刻划纹﹐还有少量红色条带彩饰。绝大多数为圜底和平底器﹐圈足器较少﹐缺乏三足器。器形有瓮﹑罐﹑碗等﹐以斜沿罐和短直领罐为大宗。石器的种类也不多﹐有磨制的锛﹑镞和打制的斧﹑网坠等。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至今尚未发现有种植粮食作物和饲养家畜的明显迹象。

在圆山文化层中发现用碎石铺基的房屋遗迹﹐还有一座用草拌泥搭盖的半圆形低屏壁﹐推测是挡风烧陶的遗迹。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纹饰有锥刺纹﹑圆圈纹和红彩平行条纹﹑卵点纹﹐而不见绳纹。常见器形为罐﹑碗﹑壶等。石锄﹑台阶形脊的有段石锛﹑双肩石斧是较有代表性的石器。还发现一件两翼式的青铜镞。由於目前在圆山文化遗址里未发现铸铜遗迹﹐而这件铜镞的形制又与商﹑西周的相同﹐因此有人认为﹐圆山文化的青铜器当是从大陆传入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