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公屈突通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屈突通(556-628年),雍州长安人,性格刚毅,崇尚忠贞,洁身自爱,喜好武略,尤善骑射。

隋文帝开皇年间,屈突通任亲卫十都督,杨坚派他到陇西一带巡查直属朝廷的牧群。屈突通带领随员一个不漏地检查牧区,又一个不漏地清点牛马羊的匹数,然後与簿册、流水帐一一核对。结果发现,上至朝廷下至牧区的监管员,层层隐瞒真实数目,共藏马二万多匹。几经核算,屈突通便向文帝作了汇报。文帝听後大发雷霆,将将所有隐匿马匹、历年作弊的人,不论官职高低,一概定为欺君,依法处以死刑。列出名单一看,有太仆卿慕容悉达等一千五百人。

屈突通听说这些人都被收押,即将问斩,心中很不平静。他想自己奉命检查,认真办事是应该的,对皇帝尽忠负责是本份。然而因为自己的认真负责,一次就有这麼多人被杀,他又觉得未免过份,於心不忍。前思後想,便向皇帝直接进谏,说:「人命至关重要,死不复生。陛下是大仁大义的圣君,像养育孩子一样养育臣民百姓,哪能因一些牲畜的缘故而杀一千多人。要说这件事,也怪我过份狂妄不谙世故。如果要治罪的话,请将我处死。」文帝瞪大眼睛训斥他,他又叩头顿首说:「我一人去死,请免除那一千多人的死刑。」这时文帝猛然省悟,完全理解到屈突通的心意。於是说:「我真糊涂啊,居然到这种地步。感谢你这番心意。今天就听从你的请求,以表示我能接受批评和建议。」於是慕容悉等一千五百人全部免死减刑。

此後,屈突通更受重用,升为右武侯车骑将军。他为人正直,秉公处理,即使亲戚犯法,也照法制裁,决不包庇宽容。当时他的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也以严格整肃出名,因此民间流传顺口溜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畏心理。

隋文帝杨坚去世後,他的二儿子杨广即位,史称炀帝。杨广深知自己的皇位是采取了种种手段夺来的,几个弟兄都有称帝的愿望,而且对他当皇帝都不满意。为了防止弟兄们率先闹事推翻他的统治,他想把他们分别请回京师一一安抚或者干脆软禁起来。於是他便派屈突通给他的小弟弟汉王杨谅去送信。屈突通根本不知道,杨坚在儿子们分封的时候,就曾对小儿子杨谅说过一个只有他们父子知道的秘密:「如果有一天朝廷的墨书召你回京,你看那个『敕』字旁加了一点,再验明玺书上的玉麟印鉴,你就回来。」言外之意是,如果「敕」字旁没有那麼一点,就有别的缘故。当杨谅看到来信中的「敕」旁边没有那个作为暗号的点时,就觉得朝中一定有变故,召他回去定然凶多吉少,於是,一再追问信使屈突通,把他看成了某种阴谋的实施者。屈突通蒙在鼓裏,全然不知底蕴,对每个问题都如实相告,不知道的则说不知,终於解除了杨谅对他的怀疑,而後放他回长安复命。

大业中期(610年左右)屈突通转任左骁卫大将军。当时秦、陇地区(今甘肃境内)贼盗四起,朝廷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剿匪灭盗。定安(今甘肃泾州)刘迦论举兵造反,拥众十馀万,据守雕阴郡,自称皇帝,自立国号为建元,设置衙署机关,委任文武百官,俨如一副国中之国的派头。当时又有稽胡首领刘鹞子也聚众自立,与刘迦论互相为援。屈突通带领关中的将士出兵征伐,到达安定地区後,却不寻战。军中士兵以为他胆怯害怕了,过了几天,他对外宣扬说官军要返回去了,但实际上他却将大军带到了雕阳郡附近,严密封锁消息。刘迦论没有发觉他的军事行动,带兵到南部抢掠,驻扎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远的地方。屈突通趁敌毫无防备之时,选精锐骑兵发起夜袭,杀死刘迦论并斩了一万多首级,贼兵大败溃。屈突通彻底摧毁了「刘氏小国」,在郡城南山上筑了一处象徵京城的纪念馆。他的用意是使百姓抬头见此,心中便想到朝廷,有王法,不敢轻举妄动。

隋炀帝统治後期,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而他仍然到处巡游,当他巡幸江都时,命令屈突通留守京都长安。

李渊从太原起兵後,便分路出击,其中一军指向长安,渡过黄河之後在饮马泉首战告捷,打败了屈突通的大将桑显和,又攻克永丰仓。屈突通当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地区组织防御,没想到李渊的兵马绕过他直奔京都,所以听到永丰仓失守的消息时十分害怕,因为已距离长安不远,於是赶忙留玄鹰拐郎将尧君素守河东,他带了部分兵将由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出发,赶赴长安。走到潼关时,受到李渊的部属刘文静的阻拦,相持一个多月。屈突通心急如焚,深怕长安陷於敌手,有负皇上重托,於是命令桑显和夜袭。刘文静所统兵将共建三处大栅。显和纵兵打破两栅,只有刘文静所在的一栅未破,於是朝著栅中万箭齐发,刘文静中箭受伤,军中士气低落,眼见就要失败。这时桑显和的将士由於整夜激战,反复争夺打破的那两个大栅,都感到饥饿疲乏,桑显和便传令就地开饭。刘文静立即抓住这一时机,派出兵力又立起被破的大栅,这时,看到敌军背後的南山上冲下数百名游击骑兵,於是命令三栅之兵全线出击。他们呐喊冲杀,里应外合,打得桑显和无法招架,只带了几个人夺路逃脱,其馀人马全都当了俘虏。这次惨败後的屈突通的日子更不好过,整日愁眉不展,有人劝说他投降,他流著泪说:「我身受国恩,经历了两个皇帝,都给我高官厚禄,怎麼能在危急的时刻逃走呢?只有拼死一战!」之後常常摸著颈说:「看来要为国家挨一刀了。」他勉励将士时又常常痛哭流涕,许多人都受到他的感染。李渊看到他势孤力弱,也就不再进攻,派遣家僮送去劝降书,他看毕後,喝令家将斩僮逆,以示血战到底的决心。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率兵入据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皇帝。屈突通听到消息的同时,也听到他的家属都被抄斩,心知不可能回长安去了,便留桑显和镇守潼关,他著兵向东去,准备到东都洛阳去伺机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他不曾料到,他走後不几天,桑显和和他的儿子率众一齐投降了刘文静。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率领精兵与显和等人,从後面追赶上来。在稠桑(今河南灵宝)境内,屈突通摆开阵势迎战追兵。他万万想不到,对方出阵的竟是自己的儿,单枪匹马且不带兵器,向他施礼後便劝降。他立即打断儿子的话,大声喊道:「过去与你是父子,今天与你是仇敌!」命令左右放箭射杀。这时候桑显和也赶紧呼叫他原先的部将,说「长安已经陷落了,你们都是关西人,现在要到哪里去?」将士们面面相觑,望著主帅慢慢地放下兵器。屈突通看到这情况,心中明白大局已定不可挽回,於是跳下马来,面向隋炀帝所在的东南方(江都)跪拜号哭,说:「我今日力屈兵败,不能说是辜负了陛下的厚望,而地神灵实所共鉴。」於是全军投降。

屈突通被带到长安之後,李渊亲自接见时说:「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为什麼今日才得相见?」屈突通哭著说:「我不能尽职尽责,力屈被俘,这是本朝的屈辱,也愧对相王(李渊当时任隋朝丞相)。」李渊说:「你真是隋朝皇室的忠臣啊!」当时宣布无罪释放,并援兵部尚书之职,封为蒋国公。当时由於战事紧急,便命他到李世民部下担任长史。

武德元年(618年),屈突通跟随秦王李世民讨伐西秦霸王薛举,先败後胜,一举荡平陇西。进入伪都天水(今属甘肃省)後,只见皇宫国库的奇珍异宝像山一样堆积著,许多将领明拿暗取,而屈突通始终不动一指。李渊听到有关情况的汇报後,对屈突通说:「你廉洁奉公,始终坚守节操,真是名不虚传。」因此特赐金银六百两,绢物一千段。

此後屈突通奉命随世民征讨占据东都的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都在王世充部下。出征之时,李渊对他说:「东征是大事,今天就托靠你了。你怎样对待你的儿子呢?」他回答说:「按说我已是一个老朽了,实在不足担此大任,但是自从来到这里,他不但为我解除囚绳,而且加官封爵,从那时起,我就发誓,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国家。今日出征,我愿为先锋,两个儿子如果来战,我绝不手弱,他们死了,那也是命该如此,我绝不会以私害义。」而後出发。

大军围攻洛阳时,窦建德领兵援助困守城中的王世充。李世民当时即分兵一半交给屈突通,请他与齐王元吉继续围守洛阳,而他自己带另一半人马去迎战窦建德。此後终於打败了王世充,迫使他投降。屈突通记第一功,不久拜为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

几年後,召回朝中拜为刑部尚书。屈突通以不熟悉法律条文为由,再三辞谢,後转为工部尚书。武德十三年玄武门之变後,李世民担心东都洛阳发生动乱,派屈突通火速赶赴洛阳,以检校行台仆射玄职镇守东都。贞观三年(627年)授予洛州都督,封食邑六百户,加左光禄大夫。翌年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太宗对他的去世十分痛惜,赠予尚书右仆射的衔,谧号忠。太宗後来到洛阳时,想起屈突通的种种忠节之事,接见了他的家属,见其小儿屈突铨体态言行都像他的父亲,当即科为果毅将军,并赐予粮食布帛表示抚恤。贞观十七年凌烟阁中绘画功臣图像时,屈突通列为二十四功臣之一。二十三年与房玄龄等配列在太宗庙庭。永徽五年(654年)高宗李治重赠司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