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武汉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原名中南体育学院,1953年组建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原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2001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共建院校。
学院本部总占地面积832亩,建筑面积达24万余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亚洲划船培训中心、运动训练测试中心,以及武术馆、摔跤馆、游泳馆、球类馆、体操馆、田径馆、网球馆等较先进和齐全的教学、训练及科研设施,图书馆藏书达80余万册。拥有马家庄校区(校本部)和藏龙岛校区(分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800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其中,马家庄校区地处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风景秀丽,占地面积800余亩,建筑面积34万多平方米;藏龙岛校区地处武汉市江夏藏龙岛开发区,环境优美,规划面积1000亩,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教练员500余人,其中正教授60余人,副教授200余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3个,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10人。在教师、教练员中,教授、研究员、国家级教练员32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
学院现设有4院6系3部2校等15个教学单位,即体育经济管理学院、武术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体育艺术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体育信息技术系、体育新闻与外语系,马列德育课部、研究生部、培训部,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此外,该校于2003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国家教育部审核,举办了目前全国唯一一所体育独立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休闲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方向)、体育工程学、英语(体育外事方向)、教育技术学15个本科专业,以及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及应用心理学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并可招收国外留学生,形成了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中专生、成教生、进修生、代培生、留学生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体系。
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近5500人,其中研究生353人。
学院的篮球、田径、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划船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运动项目,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武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1年12月,学院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的科研工作坚持为运动实践服务的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皮划赛艇队、田径队、击剑队、射箭队的科技攻关服务任务,为我国这些项目在国际大赛夺取奖牌做出了贡献。1984年以来,学院共完成国家级、部委级、省市级重点科研课题5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奖20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铜牌1项、全国发明金奖2项、银奖1项,有21项科技发明成果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学院现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项目)5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发明。2001年12月,学院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7月,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和《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学院重视竞技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划船、重竞技等运动项目的优势和特色。学生先后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73枚,银牌200枚、铜牌174枚,其中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银牌1枚、铜牌1枚,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获金牌15枚、银牌4枚,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金牌2枚、银牌1枚,在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上获金牌24枚。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学院先后与美国波尔大学、德拉威尔大学、澳本大学、德国比利菲尔德大学、慕尼黑联邦国际大学、乌克兰体育大学、日本东京女子体育大学,以及台湾体育学院、香港体育学院建立了稳定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当前,武汉体育学院正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号召,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步伐,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体育学科优势明显、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特色突出、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黄浩军党委副书记、院长:孙义良 党委副书记:黄签名 副院长:吕万钢、彭道海、徐屏
武汉体育学院奥运明星榜程菲:1995年进入湖北黄石业余体校练体操,1997年进入武汉体育学院竞技体校,1999年进入湖北省队,2001年进入国家队。
程菲跳马“独门绝技”,全名是“毽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目前世界上还从未有人使用过这个动作,体操难度表中也没有纪录,程菲拥有绝对的“知识产权”。已经经国际体联批准,命名为程菲跳。
主要成绩:
2003年亚洲体操锦标赛团体冠军、跳马冠军、自由操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自由操第四名、团体第七名;格拉斯哥世界杯自由操亚军、跳马季军;根特世界杯跳马第五名;世界杯总决赛自由操季军、跳马第五名;全国体操锦标赛平衡木冠军、自由操冠军;
2005年根特世界杯女子跳马季军;纽约世界杯跳马季军、平衡木第五名;十运会女子体操跳马冠军、女子全能亚军、女子自由操季军,东亚运动会体操女子自由操冠军,体操世锦赛跳马冠军(中国女子跳马首个世界冠军);
2006体操世锦赛女子团体冠军、跳马、自由体操冠军;多哈亚运会女团、跳马、自由操冠军;里昂世界杯自由操、跳马冠军;上海世界杯自由操、跳马冠军;世界杯总决赛跳马冠军、自由操第五名;
2007年体操世锦赛女子团体亚军、跳马冠军、自由体操第五名;上海世界杯平衡木、跳马冠军;马里博尔世界杯平衡木、自由操、跳马冠军;
孟关良:自从出道以来,孟关良便以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亚洲多次包揽过男子1000米和500米单人划艇这两个项目的金牌,曾获得八运会、九运会和釜山亚运会1000米和500米单人划艇冠军。最好成绩,世锦赛C1-500第五名。
主要运动成绩:
1997年 八运会男子C1-1000米冠军
1997年 八运会男子C1-500米冠军
1998年 全国冠军赛男子C1-200米冠军
1998年 全国冠军赛男子C1-500米冠军
1998年 全国冠军赛男子C1-1000米冠军
1998年 全国冠军赛男子C1-5000米冠军
1998年 全国冠军赛男子全能冠军
1998年 曼谷亚运会男子C1-1000米冠军
1998年 曼谷亚运会男子C2-500米第三
1999年 全国冠军赛男子C1-5000米冠军
1999年 全国冠军赛男子全能冠军
1999年 全国冠军赛冠军
2000年 全国锦标赛男子C1-500米冠军
2001年 九运会男子C1-500米冠军
2002年 釜山亚运会男子C1-500米冠军
2002年 釜山亚运会男子C1-1000米冠军
2003年 全国春季冠军赛男子C1-2000米冠军
2003年 全国锦标赛男子C1-500米冠军
2003年 全国锦标赛男子C1-2000米冠军
2004年 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划艇冠军(与杨文军)
奥运会报名项目:男子500米C2
王丽萍主要成绩:
1998年 全国竞走锦标赛暨亚运会选拔赛女子10公里竞走第三
2000年 全国竞走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
2000年 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
2001年 九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亚军
最好成绩: 2000年悉尼奥运会20公里竞走冠军
奥运会报名项目:女子20公里竞走
杨威:他的动作特点是干净利落、节奏好、力量强、空翻高飘。在2006年首次夺得世锦赛男子全能冠军,2007年又以较大优势成功卫冕,成为体操世锦赛81年历史上首位蝉联个人全能冠军的男选手。此外,到2007年世锦赛为止,杨威已经与队友一起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获得了五次团体世界冠军。
主要成绩:
1997年八运会团体冠军;
1998年全国锦标赛全能第六、自由体操亚军,全国冠军赛单杠第三、双杠第四,亚运会团体、全能亚军;
1999年世锦赛男团冠军,单杠第三、自由体操第四名;
2000年奥运会团体冠军、全能亚军、自由体操、吊环第四名,世界杯总决赛吊环第五名;
2001年东亚运动会团体、个人全能冠军,全国锦标赛个人全能冠军;
2002年亚运会团体、全能冠军,跳马亚军、自由体操第三名,世界单项锦标赛跳马第三名;
2003年体操世锦赛团体冠军、个人全能亚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团第五名,个人全能第七;
2005年全运会个人全能亚军;
2006年体操世锦赛团体、全能、双杠冠军、吊环第四名,世界杯法国站吊环亚军,多哈亚运会团体、全能、双杠、吊环冠军。
2007年体操世锦赛团体、全能冠军、鞍马第四名,吊环、双杠第六名。
郑李辉:是一名全能型选手,他的特点是:六个项目的发展比较均衡,动作稳定性好。不足之处是:没有特别突出的项目,大赛的经验也不丰富。但是他性格比较坚韧,踏实肯吃苦,一直默默地努力着。1999年世锦赛上,他入选了6人正式阵容,但是没有上场比赛。2000年奥运会他仍然以替补的身份随队出征,由于卢裕富在赛前的训练中脖子受伤,他得以进入6人正式阵容。体操队用他的目的是要拼下男子团体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