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张智发,原名张勇义,陕西省韩城县范家庄人,1907年生。家境贫寒。父

亲为老船工,一生在黄河上摆渡。张智发13岁时,父亲患病,卧床不起,他接替当了小船工,终日在波涛里颠簸飘荡。

1927年8月,经张子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张智发接任范家庄党支部书记,后兼区委委员。中共韩城临时县委成立后,张智发还担任县委的交通,经常秘密传达党的文件和情报。一次,县委书记孙昶在韩城县寿寺村召开扩大会议,有几十位地下党支部负责人与会。张智发去送情报的路上,发现许多民团和国民党军队向寿寺村进发,顿感不妙,紧急抄小道赶到会议地点,通知同志们迅速转移,化险为夷。1932年,县委决定组建韩城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张智发等9人首先成立游击小组,以清水村为基地,然后想方设法向周围村庄发展队员。他们搞到手枪8枝、步枪8枝。群众基础已经建立,只是等待时机。1936年2月28日,在中共韩城县委领导下,发动武装暴动,解除了一些村镇的反动武装,缴获枪近20枝。2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西东府游击第二支队成立。下辖两个中队,张智发任一中队政治指导员。反动当局十分恐慌,立即派兵围剿。战斗开始后,游击队员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加以敌众我寡,有20名队员牺牲。暴动失败,队伍溃散。张智发隐蔽起来,继续坚持斗争。

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云集韩城,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晋冀地区抗日前线。张智发趁此机会,说服家人,然后参加一二九师,当了一名八路军战士。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又有10多年的党龄,所以在三年的时间里,很快从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升为一二九师二十四团团长。

1941年,为开辟敌后根据地,张智发调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漳河游击大队长、路南支队副司令员。面对广(平)大(名)路南碉堡林立、道沟如织、日伪军三五天一“扫荡”的恶劣环境,他带领部队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争,神出鬼没打击敌人。由于他身材魁梧,面色黝黑,人们尊称他“黑老张”。伪军私下流传:“听说黑老张,心里就发慌;八路政策好,一打就交枪。”他遵照冀南军区“全区每个县要活捉一名日军”的指示,带了几个战士,化装进城,俘虏了两名伪军和一名日军。

张智发是出名的战将,战士们非常喜欢跟着他作战,他带的队伍在日伪的每次扫荡中都能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而且部队伤亡很少,打出了不少漂亮战,经常让敌人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况。所以日伪非常痛恨这支八路军队伍,尤其对张智发恨之入骨,到处张贴告示,绘影图形,悬赏活捉“黑老张”。1944年,他率部在田教村伏击伪军,左臂被冷枪击伤,血流不止,仍冷静指挥作战,猛烈追击3华里,击溃伪军路景文团,缴获机枪6挺,毙俘200余名。年冬,日伪军纠集兵力向路南区进行毁灭性“扫荡”。张带领八百人的路南支队同近万名的敌人周旋,抓住有利时机,给了敌人以沉重打击。1945年5月,他带一排兵力,在楚旺全歼伪军50余人,然后换上伪军服,打着太阳旗,大摇大摆走进吉庄据点,全歼守敌。取得了两个月内俘虏伪军500余人的重大胜利。同年8月,率领全团转战漳河两岸。成(安)临(漳)安(阳)战役中,在成安县北鱼口村,身为26团团长,他亲率一营与日军展开肉搏战,身上3处负伤,仍坐在地上指挥战斗,被战士强行转移到馆陶县孩儿寨后方医院抢救,终因失血过多,光荣牺牲。时年38岁。宋任穷将军在肥乡得到这个消息时,万分悲痛的说:“怎么这地方光牺牲好人”。后冀鲁豫军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宋任穷将军在《坚持就是胜利》这本书的序中写到:“在这片土地上牺牲了好多能征善战的战将,其中记忆犹新的团级干部有以下人员。。。。”其中就有张智发烈士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