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伞(Amanita phalloides)又名毒鹅膏,绿帽菌,蒜叶菌,是最著名的一种致死性菌类,约有90%~95%的蕈中毒死亡事件与之有关.这种蕈通常生长于夏末或秋季,菌体较大,能生长到20cm(8in)高.这种菌的菌盖颜色可由绿褐色到黄色.毒伞和白毒伞(Auerna)因为其尺寸大小与其他可食的蘑菇种类相似,因而经常被误食.
毒伞的主要毒性物质是几个环状肽化合物,即毒伞素(Phalloidins)和α-鹅膏蕈碱(α-Ammanitin).毒伞素和鹅膏蕈碱的化学结构相当复杂,它们分别是由七肽和八肽构成的环肽化合物.有证据表明,这些环状肽只不过是更复杂的多糖成分的一些片段.这个多糖物质的分子量约60000u,用温和的溶剂可将其从毒伞中提取出来,对提取物用强酸和碱处理可解离出毒伞素和α-鹅膏蕈碱.鹅膏蕈碱对人和小鼠的致死剂量为0.1mg/kg体重以下,经口或经静脉给予均可致中毒.毒伞素在经静脉给予,经口或经静脉给予均可致中毒.毒伞素在经静脉给予时具有剧毒,与鹅膏蕈碱毒性相当,而口服毒性甚低,仅为鹅膏蕈碱的1/20.α-鹅膏蕈碱引起中毒的原因是它专一抑制细胞mR-NA合成的关键酶—RNA聚合酶的活性,终止了核糖体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可导致严重的肝损伤.同时α-鹅膏蕈碱也破坏了肾的卷曲小管,使肾不能有效地滤过血中的有毒物质.
食用毒伞数小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人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胃肠炎症状.毒伞素与初期的胃肠中毒过程相关.如果一个成人食用了两个以上的毒伞而又没有采取有效的解毒措施的话,很容易中毒死亡.即使在这一阶段能够存活,也很可能死于后续的毒性效应.食用毒伞死亡的原因是严重的肝,肾损伤,α-鹅膏蕈碱同中毒发生后3~5d的肝,肾反应过程紧密相关.毒伞中毒比较有效的解毒剂是细胞色素C.动物实验表明,细胞色素C可有效缓解毒伞中毒的症状,尽管这一过程的机理仍然不清楚,但在临床上发现用细胞色素C可有效提高毒伞中毒者的存活率(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