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钉状龙
化石时期:侏罗纪晚期
收藏于柏林洪堡大学的钉状龙化石
收藏于柏林洪堡大学的钉状龙化石
保护现状
灭绝(化石)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蜥形纲Sauropsida
总目:恐龙总目Dinosauria
目:鸟臀目Ornithischia
亚目:装甲亚目Thyreophora
下目:剑龙下目Stegosauria
科:剑龙科Stegosauridae

属:钉状龙属Kentrosaurus
种
*埃塞俄比亚钉状龙K. aethiopicus(模式种)
恐龙名称: 钉状龙(大陆)肯氏龙/肯龙(港台)
拉丁文名: kentrosaurus
恐龙体长: 5米,身高1.5米

恐龙体重: 不详
恐龙食物: 低矮植物
生存年代: 1亿50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 东非坦桑尼亚
辨认要决: 背至尾,贯穿着两排甲刺
恐龙种类:鸟臀目·剑龙类
来 历
钉状龙的拉丁文意思为“带刺的爬行动物”
简 介: 钉状龙与剑龙生活在同一年代,但它的大小仅是剑龙的四分之一。它啃食地面上低矮的灌木植物。用四条短粗的小腿载着沉重的身躯行走。钉状龙从背至尾,贯穿着两排甲刺。前部的甲刺较宽,而从中部向后,甲刺逐渐变窄、变尖。在双肩两侧还额外长着一对向下的利刺。就像现在的豪猪一样,钉状龙用这些甲刺作为自己防身的武器。钉状龙生活在一些体形巨大的恐龙周围,如腕龙和叉龙,这些庞然大物生活在今天东非的坦桑尼亚一带。
在1909年到1912年,一个德国挖掘团队在东非发现了数种新恐龙,钉状龙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它暗示了坦尚尼亚与莫里逊组的较早期类似关系,莫里逊组位于落矶山脉的东部。在这个挖掘团队的三个科学家中,Edwin Hennig在1915年首次叙述钉状龙。柏林洪堡大学的洪堡博物馆过去曾经过展示一个几乎完整的钉状龙化石,但洪堡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轰炸,而大部分钉状龙化石已经遗失了。
钉状龙体型较剑龙属小。钉状龙身长4.9公尺,体重也较剑龙属小(但目前还没有准确的估计)。在剑龙类恐龙中,钉状龙的体型小。钉状龙的嘴部有小型颊齿,可能以蕨类与低矮植物为食。后肢的长度为前肢的两倍,脚部有蹄状趾爪。 [1]
钉状龙的臀部有个空腔,一度被认为是第二脑,但这里可能只有控制后肢与尾巴的神经,或是储存糖原体来激发肌肉的功能。 [1]
钉状龙的装甲与剑龙属的装甲相当不同。钉状龙有许多小型骨板沿者颈部与肩膀排列。而背部后方与尾巴通常有6对尖刺,每个尖刺长度为1呎。如同其他剑龙类恐龙,例如欧洲的勒苏维斯龙,钉状龙另有一对尖刺从臀部(也可能是肩膀)往后延伸。剑龙属的骨板可能作为体温调节作用,而钉状龙的尖刺可能只有自我防卫的功能。
钉状龙可能曾被类似异特龙的兽脚类恐龙所猎食。钉状龙可左右挥动它们有尖刺的尾巴来避免被攻击。而钉状龙臀部两侧的尖刺也可保护它们免受攻击。
钉状龙与剑龙属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剑龙属缺乏臀部与尾巴连接处附近的一对显著的尖刺。钉状龙股骨的长度与腿的其他部分相比,显示它们是种缓慢而不活耀的恐龙。钉状龙可能用后腿直立起来以接触树叶、树枝,但正常的状态应该是完全四足状态。
钉状龙与剑龙属的相似处与相异处,可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在坦尚尼亚腾达古鲁地区发现的钉状龙化石,以及北美洲发现的剑龙属化石,两者之间的相似处显示现在分离的这两个地区,过去一度是一个超大陆的一部分,该超大陆名为盘古大陆,而北半部分则称为劳亚大陆。现在分离的这两个地区,过去应该有非常类似的气候,才能生存如此类似的物种。同时,钉状龙与剑龙属的相异处可解释它们不同的祖先,因为随后的板块运动而分隔两地,两个生物群在趋异演化下产生的改变
钉状龙出现在斐凡迪环球游戏的游戏《侏罗纪公园:基因计划》(Jurassic Park: Operation Genesis),以及微软的游戏《动物园大亨:侏罗纪》(Zoo Tycoon: Dinosaur Di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