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台晚钟
此钟放在阳台寺大雄宝殿前道场上,铸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据此钟早上和晚上敲钟,快十八,慢十八,不快不慢十八,其音宽厚洪亮,响彻汈汊百里之遥。邑人沈竹坪在《竹枝词》中写道:“阳台一梦太痴迷,漫向花宫细品题,天际云归山雨歇,钟声敲得夕阳低。”阳台晚钟在一九四八年被毁。
二、涢水秋波
涢水从县东上河沿台阁下至涢口(即新沟)接汉阳界。在汉阳晴川阁汇入长江。在初秋之期,船舶如梭,白帆如樯,碧波荡漾,景色宜人,是当时有名的繁庶之一。是通往汉口的交通要道。明邑人秦敦厚在《涢水晚眺》中写道:“遥山青壁隐,近水赤霞开,岸隔重阳断,林喧古渡回,归云催鸟入,新月挂帆来,从此趋江汉,烟波共溯洄。”邑人沈竹坪的《竹枝词》中写道:“布帆无恙下湖汀,上路秋风送晚凉,试启蓬窗望涢水,波纹清共楚天长。”
三、梅城返照
梅城在县东南20里处。东界汉阳,西界沔阳,(现梅子洞)。梅城以梅花独特而得名。四季花香十里,不凋不谢。梅城梅花既香而艳。尤其山头梅花返照更是别有风味。因此吸引了许多游客。据传,游客迷失路途,山头梅光返照给游者指明途径。邑人沈竹坪在《竹枝词》中写道:“认种梅花遍一城?至今不复问枯荣,游人忘欲归来晚,怪风山头返照明。”天门潭篆送人还梅城时写了一首诗:“寻花岭上送残冬,夜月鸣鸡出晓钟,心迹并堪烧芋火,北山归卧上疏慵,醉酒别君感岁寒,晴川孤棹北风酸,松声静掩谁人间?纸帐梅花独自看。”梅城即现梅子洞,已办起了林场,除有独特异香的梅花之外,茶叶闻名全县。
四、赤壁朝霞
赤壁街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的黄金湖畔。是古荆楚五赤壁之一。据传此地为孙曹战地。由于这是数十里泥土赤色,太阳一照,全城呈红色趄霞,帮而附会叫赤壁。赤壁在前明时,襄水由这里入汉江,船车频繁,西、北区镇由这里水道南行,后因河道淤塞,沦为邱虚。赤壁自三国以来直至前明,都是水陆并茂、车船往来,市场繁荣,景色宜人,农渔皆作的好地方。邑人张清标过赤壁时写诗道:“街南街北几停车,无数垂杨绾暮鸦,惟有夕阳消不尽,又随秋水上芦花。摇落新河欲上潮,西风吹浪打山椒,凭认问取孙曹事,细听渔歌出苇箫”沈竹坪《竹枝词》中写道:“赤壁横江战垒雄,汉南遗迹又雷同,天明日出尘如洗,添得霞光一段红。”赤壁街早已废,但赤壁乡仍可见赤色泥土。
五、松湖晚唱
松湖有大松小松之别。大松在县北18里处。与汈汊、慈曹中洲、黄金、三台等湖相连。(现统称汈汊湖)。小松在县北二里处,即现松湖口。松湖是乡民、渔民采莲、捕鱼的地方。每年夏秋之季,大姑娘掌篙,小姑娘把桡,采得菱莲愉快归。途中歌声四起,湖水荡漾,站在船头撒网的渔家老汉,捕得满仓鲜鱼后,欢快地举得酒葫芦在沽酒,酒后唱起了渔歌。湖头大雁双飞,獐鸡、野鸭扑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邑人张清标在《黄金湖来菱》诗中写道:“湖头风雁细雁双飞,湖上女儿红蒙衣,采取青菱秋正晚,白苹香里棹船归。大姑船尾惯掌篙,小姑船头惯把桡,穿过红衣桥带缓,西风背立整裙腰。”邑人曾希天在诗中写道貌岸然:“湖滨薄暮望,沙白水漫漫,月形翻波翠,星光隐雾寒,断山连古木,宿雁起回澜,寂寞篝镫衣,谁怜补被单。”邑人沈竹坪在《竹枝词》中写道:“万顷松湖一片明,芦花多虎晚风清,扁舟过去微波起,听取渔歌断续声。”松湖(汈汊湖)已改造成四汊河,当年农忙、渔家乐的景象,在四汊河遨游时仍可稀得见。
六、鸡鸣天晓
鸡鸣天晓在县西百里之处。西与天门交界,西南与沔阳相邻。相传三国时期曹操兵败乌林时逃至眦地筑起此城以驻兵。一日,曹操的败兵打听得关云长带兵前来追他,于是曹操令军士伪作鸡叫而遁。一直跑到大赤乡(在县以北与云梦、孝感、应城交界处)天就亮了。后人以鸡鸣城曹操兵伪作鸡而逃行为之奇闻,纷纷来此观看。邑人沈竹坪在《竹枝词》中写道:“村落人家树里藏,宵来谁听漏声长,鸡鸣又是天将晓,警醒团圆梦一场。”
七、小别晴岚
晴岚在分水上汉江河堤上。亦名澄波亭。此亭建于堤伸入河心。登上此亭可观江水奔流,可看百舸争流。每年端午竞赛龙舟,此亭是避暑观舟的好地方。相传建于唐昭宗元年(公元889年)。明名士谭元春《澄波亭记事诗》中写道:“木梁牛屋各车音,傍江滨竹夜已深,两岸鼓金鸣到晓,喜予归来老秧针。”邑人沈竹坪的《竹枝词》中写道:“危峰倒影枕襄流,小别遥连大别头,风日晴和行处好,岚光冉冉豁吟眸。”由于游者依恋景色,纷不忍离去或去而复返,故言小别。晴天澄波亭顶端霞光四射,(亦岚光冉冉)构成一幅美丽的诗情画意,游者对亭顶景色尤赞,故叫晴岚。晴岚(澄波亭)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至今基址已废。
八、南河古渡
南河在县南六十里龙门山下。汉南支津长河东流至大河口以下变叫南河。因古人在南河设有渡口,故叫南河渡。南宋开禧丙寅年(公元1206年)金兵四太子兀术带领一队骑兵围攻安陆,破了竟陵(天门),竟陵的难民逃到江南,武昌的人民日夜盼望着汉阳的烽火以为安危,但无消息。只好往汉川一带逃生。值至武昌、汉阳、汉川的难民集结在南河时,当时南宋知军黄干在南河筑起一城,一则固守保卫难民,一则奋勇抵抗金兵。当朝邑人党仲升指挥宋军和难民,在此摆起渡口。金兵追来拆除渡口,从四面八方包围金兵,致使金兀术多次在南河吃了败仗。一次,金兀术调集大批金兵强渡,党仲升率宋军,组织百姓奋力与敌血战,致使金兀术人马损失大半,败溃逃窜,再不敢侵犯汉川南河。由此,南河古渡远近闻名,不少贤人游士来南河渡观光,欣赏胜利之城。明初汉阳名士朱衣在一首诗中写道:“金兵渡黄河,杀气填南海,吁嗟竟陵城,不破复何待,多谢曹摄军,临难色不改,指挥党仲升,保住南河在。至今鄂汉间,天地留光彩。”邑人沈竹坪《竹枝词》中写道:“水绕南河不继流,每来览胜得勾留,长天一片空明月,夜夜常临古渡头。”南河城早毁。南河渡口仍在,可供游者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