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以电影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电影是一门年轻的、新型的艺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结晶。被人们称之为“机械化的艺术女神”。在当今世界的诸种艺术中,只有电影最能准确地“还原”客观事物的形体、色彩、运动和声音,从而给人以最强烈的生活逼真感,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列宁曾经说过:“对于我们来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因为电影艺术是最具有普及性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它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只要是视、听觉正常的人,人人都可观赏电影。今天,电影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电影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它有着独特的美育功能,这就是:(一)促进审美主体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电影属综合艺术的一种。它合影、光、声、色于一体,熔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工艺、摄影、戏剧的精华于一炉,集中了编剧、导演、演员、美术设计、特技表演、音响效果等专门人才的智慧和才能。电影艺术这种综合性的审美内容和审美手段,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可使欣赏主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全面地得到提高,并进而培育和发展欣赏主体的审美综合知觉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通感能力。(二)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自从电影、电视出现之后,就改变了人类文化的构成,从此人类进入到了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它开拓了人类自身再现、表现主客观世界的全部领域,使人们获得了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传达和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型工具。拿对故事的接受方式来说: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习惯于听别人说故事,那是“说书人”的天下;尔后变成阅读印在书里的故事,又变成了小说家的天下;影视艺术兴起后,人们更多的是在银幕、荧屏前“看故事”,“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不再是纸面上的形容词而成了观众眼前活生生的现实了。可以说,影视文化的出现是人类继印刷术之后的第二次革命。观赏电影、电视与阅读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后者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讯号进行“线性”方式接受,前者却是在同一瞬间展现整个画面的内容,是通过一种“动态性”的方式接受,在四维的运动空间里展现思维。这种长期养成的接受方式,使对银幕、荧屏世界里瞬息变化的时空,立体交叉的线索、曲折纷繁的剧情,有着同影视作品同步发展的思索、理解能力。而这就使得欣赏主体的思维具有形象性、敏感性、开放性的特色。“视觉文化”的薰陶引了人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心理特点以及感受、理解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国外某些学者称在银幕、荧屏前长大的青少年为“用眼睛思维的一代人”。(三)在娱乐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周恩来说过:“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观赏电影,是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我们观赏那些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电影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甘岭》、《红岩》、《孔繁森》、《红河谷》、《鸦片战争》、《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影片,可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鼓舞。(四)获取多方面的知识。电影反映的题材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了新闻时事、法制宣传、经济报道、科技成就等等。电影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知识、风土习尚、传统文化,还有科教片中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等,都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五)能起到动员、团结、组织群众的作用。电影的创作是集体性的,欣赏也是集体性的。观众或是在电影院或是在广场上共同欣赏一部影片。它不同于戏剧、音乐、舞蹈演出的是:电影的观众和演员没有直接的情感交流。影片是事先拍好的,并不会因观众的情绪热烈而激起演员的创作冲动,也不会因观众的喧闹而影响演员的创作情绪。但是,这种集体共赏的形式常使人们进行无声的审美感受交流,个体的美感在群体中得到了认同,从而沟通了心理,协调了关系,加强了团结,改善了社会风气,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能起到动员群众、宣传群众、团结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