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25攻击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苏联陆军为了增加大规模摩托化常规地面战争的胜算,推出了苏-25攻击机,北约代号“蛙足”。苏联自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伊尔-2(IL-2)攻击机装备部队之后,就一直没有研制专用的近距支援攻击机,直到苏-25出现。

越战中美军的深刻教训和美国A-10攻击机的出现,使得苏联加紧研制装备了这种专用攻击机。其主要特点为结构简单,装甲厚重坚固,易于操作维护,适合在前线战场恶劣的环境中,进行对己方陆军的直接低空近距支援作战。因此,苏-25相应的放弃了速度上的要求。

苏-25由苏联“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开放型联合股份公司研制。该机于1968年开始研制原型机1975年2月22日首飞,1978年投入批生产,80年苏-25A投入阿富汗战场试用。1984年,正式定型的苏-25B装备部队,形成全面作战能力。

苏-25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起飞,并能与米-24武装直升机协同,在战场上配合地面部队作战,攻击坦克、装甲车和重要火力点等。1982年前苏军曾在阿富汗大量使用过该机,效果相当不错。这次实战经验也使得苏-25从A型演化为B型,B型主要的改进都基于实战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是要改善机载设备。为此,苏联科研人员从A型的教练型下手,去掉了后座,空余出来的空间用于加装电子设备和油箱;然后又去掉了内置的30mm双管机炮,另外在机头下加装了一个机炮舱,安装了一门改进后的30mm双管炮;针对夜间和恶劣条件下A型观测能力不足的问题,B型上在光学和激光观瞄装置的基础上,加装了红外观瞄装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