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察洛夫(1812~1891)
Goncharov,Ivan Aleksandrovich
俄国作家。1812年6月18日生于辛比尔斯克市一个富裕粮商之家,1891年9月27日卒于圣彼得堡。1831~1834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毕业后在家乡省长办公厅供职,1835年到圣彼得堡,在财政部外贸局任译员。1852~1854年随海军中将普佳京乘战舰作环球航行;后写长篇游记《战舰“巴拉达”号》,以生动的文笔记述这次航行,在关于中国的章节中,对太平天国运动作了歪曲描写。1856年起任沙皇政府图书检查官,对进步书刊一般持同情态度。1860年因病辞职。1862~1863年主编官办的《北方邮报》。1863年起任政府出版委员会委员,1867年以四等文官退休。
冈察洛夫在学生时代已表现出对文学的爱好。早期中篇小说《癫痫》、《因祸得福》和特写《伊凡·萨维奇·波德查勃林》等,带有自然派特色。1846年与别林斯基相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影响。其主要代表作为3部长篇小说。第一部《平凡的故事》写一个原在外省地主庄园长大、爱好空想的贵族青年,到圣彼得堡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变成讲究实际的官员和企业家的故事,暴露传统地主庄园的种种陋习,表明资产阶级的兴起。第二部《奥勃洛莫夫》中的同名主人公是一个地主知识分子,长期的养尊处优惯得他视劳动和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结果只能整天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成了个彻头彻尾的懒汉和废物。作品通过对奥勃洛莫夫性格精细逼真的描写,成功地揭示了农奴制的没落和贵族地主阶级精神上的死亡过程。随着60年代俄国革命的高涨和阶级斗争激化,作家世界观的保守因素有所加强,使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悬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一生,暴露了自由派贵族知识分子的无所作为,同时又借慈祥的祖母及平民知识分子伏洛霍夫的形象,美化贵族庄园的封建家长制生活原则,把革命民主派歪曲为虚无主义者。总的说,冈察洛夫的3部长篇小说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40~60年代俄国社会演变的客观过程:腐朽没落的封建农奴制逐渐为积极进取的资产阶级务实精神所代替。艺术上,这些作品都结构严密,人物具有典型性,语言精细优美。
作家晚年发表评论《万般苦恼》和《迟作总比不作好》,前者对名剧《智慧的痛苦》提出精辟的独到见解,后者总论自己的3部长篇小说,捍卫现实主义,反对自然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在当时颇有影响。他的游记、3部长篇小说和2篇重要论文,在中国被译成中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