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成熟果实。
【产地】原产柬埔寨、秦国、越南、缅甸及印度尼西亚等国,现我国海南省、云南和广西有栽培。
【采收】秋季果实即将成熟时采收,去净残留的花被、果柄,晒干,或再用硫磺熏制漂白。
【其他名称】多骨、壳蔻、白蔻、百叩、叩仁。
药理说明【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a-及 r- 松油烯、a-及B-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性状】类球形,直径0.8~1.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果皮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用量、用法】3—10克,煎服,后下;散剂2-5克。
【气味】 (仁)辛、大温、无毒。
【禁忌】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临床应用【应用】1.用于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有化湿行气之功。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舌苔浊腻,湿邪贪重者,配滑石、薏苡仁、杏仁等,如三仁汤;若热邪偏重者,可与黄芩、滑石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
2.用于呕莫过于。有行气、温中、止呕作用。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可单用为末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同用。小儿胃寒叶乳,可与砂仁甘草同研细末,常掺口中。
古籍典注【古籍论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白豆蔻,出 伽古罗国 ,呼为多骨。形似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蒲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
《本草纲目·草三·白豆蔻》:“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仁,入药,去皮炒用。”
《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珍珠囊》:“散肺中滞气,消谷进食。”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四:破肺中滞气,退口中臭气,散胸中冷气,补上焦元气。”
《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如《圣济总录》白豆蔻丸。
用于恶心呕吐,如《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用于湿温初起。
《得宜本草》:“得砂仁、甘草,治小儿吐乳;得砂仁、丁香、陈皮,治胃反。”
附方 白豆蔻是治吐名药,也治噎膈,除疟疾寒热。
烹饪指导1. 白豆蔻忌见火。
2. 可粉碎但不可炒用,否则将失去或减弱其特有的芳香美味。
3. 湿温初起,身热不扬,胸闷不饥,湿重于热者,可与杏仁、薏苡仁、滑石等配伍。
4. 脾胃寒湿呕吐者,可与半夏、藿香、生姜等配伍。
5.烹调用途: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用于配制各种卤汤及供制卤猪肉、烧鸡之用。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
食疗价值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实。产于越南、泰国、老挝等地,我国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秋季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
性味辛温。有与砂仁相似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用。常与砂仁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