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3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张寿镛(1876~1945)

字伯颂,浙江鄞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任江苏淞沪捐厘总局提调,宣统二年(1910年)改任江苏度支公所科长,整理财政。张历任地方财税官员,深识此中利弊,又与上海金融界有较深渊源,在整顿江苏财政、清偿旧债之余,尚能每月解款70万元供给中央政府,为各省之冠。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圣约翰大学师生550余人因校长卜舫济以高压手段阻挠学生的爱国举动,愤慨离校,共商自办学府。张为离校学生善后委员会的工作捐款、捐物,并捐资3000元作为校舍建筑费,新校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光华大学,推举张为校长。是年9月光华大学成立,先在霞飞路(今淮海路)租房上课。次年9月,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新校舍建成,即迁入上课。

张主持光华校政,竭力效法蔡元培,延请教授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罗致人才极一时之盛。抗日战争初期,大西路校舍在战火中被毁,学校迁入租界上课。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要各校向日伪当局登记,张立即表示:“我宁愿解散光华,决不登记。”并委托在四川的光华大学商学院院长在成都成立分部。为避免登记,在上海的光华大学改称诚正文学社(即原文学院)和格致理商学社(即原理学院)。

张在光华还亲自授课,其讲稿辑成《约园演讲集》、《经学大纲》和《史学大纲》等书。他的著述还有《约园杂著》、《诗史初稿》等问世。他好藏书,收罗近10万册,就其所藏刊刻《四明丛书》等已广为流传。在抗日战争中,与郑振铎、何炳松等接受政府委托,在上海秘密收购古籍,收到善本4860部、普通本1.1万余部,为保存祖国文献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