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离作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地质学名词。指成分均一的岩浆﹐由于温度﹑压力等变化﹐而分为两种不混溶或有限混溶的熔体。又称不混溶作用。属内力作用-岩浆活动。

岩浆在液态情况下,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可以逐渐分离成几种成分不同、不相混熔的岩浆的作用,称熔离作用。也叫液态分异作用。

岩浆的成分很复杂,在高温高压下可以混熔在一起,但当岩浆侵入,温度压力下降或者由于岩浆中某些组分的进入或逸散,都可引起岩浆的熔离作用(与油与水在高温下互溶,而温度下降就分离相似)。

这种作用可以用来解释基性岩体中铜﹑镍硫化物矿床﹑层状侵入体中的铬铁矿﹑钒钛磁铁矿床﹔碱性岩与碳酸岩的共生现象﹔不同成分硅酸盐岩浆岩的共生现象﹔还可用来解释辉长岩中条带构造﹑玄武岩中球粒构造等成因。月岩研究发现﹐在富SiO2及K2O玻璃质中﹐存在大量富铁的球体﹐两者成分正好符合 FeO-Al2O3-K2O-SiO2系的液相不混溶区﹐这种球体在夏威夷玄武岩及其他地区玄武岩基质中也陆续有发现。实验还证实﹐东格陵兰的斯凯尔戛德侵入体中花斑岩与铁质辉长岩的熔体﹐在一个大气压下﹐在一定氧分压范围内也是不混溶的。

熔离作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浆中的硫化物与硅酸盐混在一起,当岩浆的温度和压力降低时,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度就降低,原始岩浆开始分为硅酸盐熔融体和硫化物熔融体。当岩浆同化围岩或随着铁、镁矿物的析出,使岩浆中的二氧化硅(SiO2)、氧化钙(CaO)和三氧化二铝(Al2O3)相对增多时,使硫化物溶解度降低而从岩浆中熔离出来,金属矿物由于比重大,往往在岩体底部富集,形成矿床,这种成矿作用叫熔离作用。

熔离矿床和基性侵入岩有密切关系,形成的矿种有铜、镍和铂,其次为钴钯和金。我国金川的镍-铜硫化物矿床就属于这一类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