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目: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注音:yī bā sì sì nián jīnɡ jì xué zhé xué shǒu ɡǎo
释义:马克思作于1844年4-8月。由三个未完成手稿组成。批判地分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自己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对人的生成、自然和社会的历史、美的规律等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
示例:当代作家·殷谦《殷谦杂文全集》:“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阐述之一,它对世界文明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预言性的、独到的见解,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推进不容置疑,它因为其情感的健康、以及思想、精神的博大,而具有无私的公有性和普遍的人类性,克服了信仰和时代、种族和地域等因素的阻隔,因而对人类的内心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详细介绍(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lkonornisch-ahilosophisehe Manuskripte aus dern jahne 1844 )马克思著。
1844年4月至8月寓居巴黎时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原名(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亦称(巴黎手稿》。马克思生前没有出版。1927年苏联把手稿第三部分以((神圣家族)准备材料》为名首次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中。
1932年国际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首次发表了手稿全文。原稿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该手稿是马克思对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在内的各种思想材料的第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批判和创造性的融合,在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中,代表着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发生学上的意义。手稿在哲学理论方面,从唯物主义原理出发,对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白我意识的摊纯粹活动”进行批判,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它的最后成果就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性原则的否定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
马克思由此思考了人同对象的能动和受动的关系,并在对象性活动的原则上把握了劳动概念二手稿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把它的发展理解为现实经济关系演变的反映,指出以英国亚当•斯密( Adam 5mit1} ,1723-1?9)和李嘉图 ( David Rirardo, 17?2-1823)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婴功绩,即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承认劳动创造财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的理论,把它的内容规定为: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其生命活动的异化;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对于该书价值的估量,历来多有歧见。一说它是马克思的中心著作;一说是马克思理论发展的转折;一说它是马克思创立新学说中的重要的一步,但尚未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因而还不是完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