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宿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壁宿二,仙女座α星,全天第53亮星,视星等2.06等,绝对星等-0.7等,距离100光年,是颗B9IV型白色亚巨星。壁宿二是颗猎犬座α型变星。亮度变化于2.02等到2.06等之间,变光周期为0.966222日(23时11分21.6秒),变光历元为2441862.126儒略日。

壁宿二西名Alpheratz,意思是“连在一起的人头”。在古代星图上,这颗星恰好在公主安杜路墨达的头部,它是飞马座和仙女座所共有,称为飞马座δ,1928年后才划归仙女座。

壁宿二(Alpha And/α And/α Andromedae)在英文的固有名称是Alpheratz和Sirrah(与Sirah的拼法相通),是在仙女座中最亮的一颗恒星,位置紧邻在飞马座的东北部,是构成飞马四边形的恒星之一。做为一颗与飞马座相连接的恒星,它也曾经被称为飞马座δ,但这个名称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另一颗有双重名称的恒星是金牛座β。壁宿二与地球相距97光年,虽然以裸眼观看是一颗视星等2.06等的单独恒星,实际上他是一对联星,由轨道距离很近的两颗恒星组成。两颗恒星中较量的一颗是化学组成很不寻常汞锰星,它的大气层中包含异常高浓度的汞、锰和其他元素,包括镓和氙,是已知的汞-锰星中最亮的一颗。

系统一颗恒星的径向速度是接近或远离观测者,可以从光谱的红移或蓝移测量出来。美国天文学家Vesto Slipher在1902至1904年对壁宿二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发现了它的径向速度有着周期性的变化。他认为是一对轨道周期大约100天的分光双星[6]。在1907年,汉斯鲁道夫公布了初步的轨道[7]稍后,罗伯特霍勒斯贝克公布了更精确的轨道[8]。

在系统内光度较暗的星在1988和1989年间首度被潘晓沛和它的工作伙伴使用干涉仪发现,他们用的是美国加州威尔逊山天文台的马克III恒星干涉仪,这次工作的结果在1992年发表[9]。因为这两颗恒星光度之间的差异,在1990年之前都未能分辨出案兴的谱线,Jocelyn Tomkin、潘晓沛和James K. McCarthy在1991至1994年的观测在1995年发表 [10]。

这两颗星互绕的公转周期是96.7天[11]。较大、较亮的一颗称为主星,它的光谱类型是B8IVpMnHg,质量大约是3.6太阳质量,表面温度大约是13,800K,在所有波长上测量得到的光度约为太阳的200倍。较小、较暗的伴星称为次星,质量大约是1.8太阳质量,表面温度大约是8,500K,另外全波长的光度约是太阳的10倍。它是一颗早期型的A型星,光谱类型估计为A3V。

化学特性在1906年,Norman Lockyer和F. E. Baxandall报告壁宿二的光谱中有异于平常的谱线[12]。 在1914年,, Baxandall指出这种异常的谱线来自锰,并且在屏一(天兔座μ)也有相似的谱线[13]。在1931年,W. W. 摩根辨识出了另外12颗光谱中有锰谱线的恒星[14]。许多这一类的恒星随后被辨识出属于汞-锰星的成员[15],是在大气层内含有汞、锰、磷和镓等元素的化学异常星[16], §3.4.。在壁宿二的情况是:在较明亮的主星除了汞-锰星已经提到的元素外,还有过量的氙。Ryabchikova、Malanushenko、和观察到次要恒星的大气层中还有过量的钡,因此建议在分类上应属于金属线星[5]。

在1970年,Georges Michaud建议这些化学异常星是出现辐射性扩散的恒星。依据这样的理论,这些恒星的大气层会异常的宁静,一些元素会因为重力的力量而下沉,而其他一些会被辐射压力推挤至表面。这种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包括汞-锰星的许多被观察到的化学异常星。

主星的变化壁宿二曾经被报告为有轻微变化的变星 [18],但是从1990至1994年间的观测发现它的光度非常稳定,变化少于0.01星等[19]。尽管如此,Adelman和他的伙伴在2002年发表了在1993和1999年的观测指出,汞的波长为398.4纳米的谱线会随着主星的自转而变化,而这是因为汞在大气层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使用多普勒影像的观测让Adelman等人发现云层集中在赤道的附近[20]。在2007年发表对多普勒影像的后续研究,显示这些云彩在恒星的表面缓慢的漂移[2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