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禅宗,是典型的中国佛教。“禅”本是梵语,音译为禅那,简称为禅。意译有“思维修”“静虑”“禅定”等含义。禅宗,不离禅定的修证,但并不是禅定,所以又名为心宗或般若宗。心宗指禅宗为传佛教的心法,般若是指唐代以后的禅宗。禅宗在佛教之中,素来被称为教外别传的法门。历来有这样的传说:“释迦佛祖在灵山会上传教。一天上得台来,一句话不说,只在手上轻拈一枝花。大家都默然不解。只有大弟子摩诃伽叶,会心展颜一笑。于是佛祖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伽叶。’”这便是禅宗的开始。后由伽叶尊者为印度禅宗的第一代祖师,阿难为第二代,历代相传。到了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渡海东来中国,不被梁武帝赏识,遂到河南嵩山少林,面壁而坐,寻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传人。

洛阳少年姬光,博览经籍,后出家为僧,更名神光。他到少林寺达摩面壁之处彻夜侍立,直到天明,积雪过膝,达摩不收其为徒。神光遂砍断左臂,表示自己求道的决心。于是达摩收下改法名为慧可。神光便向达摩请教佛法。达摩说:“诸佛心法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神光不解,又说:“我的心不得安宁,请大师为我说安心法门。”达摩说:“你把心找出来,我便为你安心。”神光了悟,为二祖。后慧可传僧璨,再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神秀与慧能,至此中国禅宗基本形成。

慧能与神秀还有一段故事,从这段故事中可以看出禅宗南宗和北宗的异同。

慧能本是广东人,还是少数民族,称獦獠。家贫,砍柴为生。到五祖弘忍处学习禅宗。五祖弘忍见他是少数民族,就说:“岭南人无佛性。”他答曰:“人地即有南北,佛性岂有东西。”五祖就让他去做苦工。一次,五祖要大家说一说学佛心得,有传衣钵的意思。当时从他学习的有七百多人,其中有一个比较杰出的人叫神秀。他在墙上写了一首谒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弘忍认为他未见性。慧能不识字,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文盲。他央求别人代他写一首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也认为未见自性,但五祖还是将衣钵传与他,让他到江南传法。后慧能创立南宗,主张顿悟。神秀创立北宗,主张渐修。“南能北秀”是禅宗思想的最繁荣期,其后,南宗战胜北宗,禅宗的思想实际上就成了南宗的思想。“禅宗五家”的出现是禅宗这种经验哲学的发展极致,同时也是禅宗走下坡路的开始。

无论南宗、北宗,都是禅宗的一脉,他们都主张见自性,获得般若知,从而过一种大自在的生活。比如,有时我们就常常问:“禅宗修行悟道,到底想获得什么呢?”其实这样一问,就已经是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来问禅者了。禅者会认为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只好不语或微微一笑,禅悟并不是如我们苦思冥想妄图获得一种知识,诸如做一道数学题或想通某一个科学原理。这种知识不是禅宗所要得到的。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是基于主客二分的立场而获得的。山水在眼前,我们认识了山、水,可以告诉别人什么样子的是山,什么样子是水,别人可以通过我们的叙述而得知山、水的样子。而禅悟不同,禅悟讲不道之道,不修之修。

禅宗认为第一义(或第一句)不可说。《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云:“若第一句中得,与祖佛为师。若第二句中得,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第一义是不可说的。《佛果禅师语录》云:“师升座,焦山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乃云:‘适来未升座,第一义已自现成。如今槌下分疏,知他是第几义?’”就是说,第一义不能说,当一说的时候,已不是第一义了。这些说都是戏论。但戏论归戏论,总得说出来,就用遮诠的方法。说第一义,即不做死语,让人知道什么不是第一义,从而体会第一义。比如,有人问和尚什么是春源一滴水。师云:是春源一点水。和尚没有说什么。你只管问,和尚只回答不相干的话,这就是说第一义不可问,不可说,让你自己明了。说了第一义不可说,则会招来“为什么不可说”一类的问题。故而和尚不说或说些不相干的话,这就是不道之道。

无修之修呢,就是非修非不修。马祖在南岳传法院整天坐禅修行,对于来访者一律不见。师(怀让)就在马祖面前磨砖,马祖不理会他。时间长了,马祖问师:“磨砖干什么?”师说:“磨做镜子。”马祖说:“磨砖怎么能成镜子呢?”师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能成佛?”也就是说,坐禅不能成佛,道不可修。马祖问:“什么是修道呢?”师说:“道不是修得的。如果道是修得的,你能修得道,就还能坏道。如果说不修呢,那就是凡夫俗子了。”道是非修非不修,即“无修之修”。因为佛法认为万事万物皆为因果,就有成有坏。若能修则能坏,所以道不能修,不修就是修,故为无修之修。不修,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无心,不滞,不住。禅者要在日常起居中做不用功的功,不修之修,即没有认知的对象,也没有认知的主体,即无主客对立。不要想悟道,就整天思量着道是什么?道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主客对立立场了。这样就执著于道本身或悟道本身。有所执就丢失了整体的生活世界。如此则永远不能进入禅的境界而悟道。只有每天并不思量道是什么,也不整天总是要记得不要想道是什么。而是根本不想这个问题,只是如常人一样饮食起居。有一个法演禅师见圆鉴法师。圆鉴法师让他看“如来有密语,迦叶不复藏”一句。一日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早来,我年纪太大了,你去参见白云端和尚。法演到了白云,一日上法台,忽然大悟:“如来有密语,迦叶不复藏。”果然如此。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诚哉是言也。于是颂谒一首:“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向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青风。”悟己所得,并非新得到了什么知识。禅宗人常说: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前一片闲田地,几度卖来还自买”,田地就是那块田地,本来就是你的,除此另找田地,岂不是多事而造新业。开悟前无道可修,开悟后亦无佛可成,即没有得到什么新的知识或大道。这就是佛传给迦叶禅宗,迦叶从来也没有藏起来,是公开的秘密。

禅者过的是平常人的日子,不去执著修道,也不去执著不修道。以平常心度日,主客没有区分,一旦悟得道,还是那个日子,依旧与平常人一样。也并非如牛顿从落到地下的苹果而发现牛顿定律及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这是发现了新的规律。而禅者只是换了心。勉强说来,是换了一个角度来看待生活,这也不确切。呜呼,第一义的确不可说。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即是不滞于生活,黄檗说: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走,未踏着一片地。没有人我等的分别,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事物迷惑,这才是自在人。归根上,仍是不看重因果,消除因果的概念,即“消业”而不受因果的束缚。随事随流,而成自在人。这如同风吹过水面,一波又一波,波波相随,而不留痕迹,最终仍归于平静的水面。世事有痕而无痕。有痕,有世事因果;无痕,指不着于己心。此处则是与庄子相通了,即中国化了。而宋明理学看起来与此类似,但却大异其趣了。

所以说,禅宗的认识论,即禅悟与我们今天以及西方认识论不同。禅悟不能用西方的认识论,如直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质的飞跃等来比附。禅悟自有其特点,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

慧能与神秀的争论在于顿悟与渐悟之分。其实,无论顿悟、渐悟,都是顿中有渐,渐中有顿,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一致的,即没有主客之分,于平常心中悟得平常心。禅悟的这种独特之处,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精神文化的一份贡献,丰富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让我们知道,文化并非一种,人类具有无限的潜在可能性。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一个中国哲学特有的名词,听起来很陌生。实际上简单地说,它讲的就是如何认识事物,得到有关事物的知识。在中国哲学史上,格物致知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知识获得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另一个方面是科学与道德如何沟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宋代理学之中。宋代的朱熹和陆九渊就这个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他们曾经在鹅湖这个地方开会进行辩论。历史上称为“鹅湖之会”。鹅湖,在中国哲学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地方。它位于今天江西贵溪一带,其境内的铅山,是唐朝以来天下名山。其山林沟壑优美,别有气象。鹅湖寺就坐落在山畔草泽之中。公元1175年,即距今800多年前的南宋孝宗淳熙二年五月,朱熹、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吕祖谦、刘子登等在此相会,论辩三天,留下了三首诗。陆九龄是陆九渊的五哥(陆家有兄弟六人),为人深沉周谨,颇有才气,并对武技战术也有研习。陆九渊排行老六,人称象山先生,是中国哲学史上心学的创立者。鹅湖之会留下的两首诗分别为陆九龄、陆九渊所写。

陆九龄的诗云:“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朋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陆九渊诗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九龄诗的大意是:从儿提时候起,我们就知爱知敬,古代圣贤脉脉相传的其实就是这个心。谁都知道有了根基才能筑室造屋,没有根基,又怎能垒成万丈大厦。如果只是咬文嚼字不得要领,那也恐怕要陷入沉沦之中,朋友们须应珍重友情孜孜切琢圣道,要知道最大的欢乐还在于今天。

陆九渊诗的大意是:人见墟墓便兴起悲哀之感,见宗庙即兴起钦敬之心。这悲哀钦敬之心正是人所共有的千古不磨之心。涓涓细流终成沧溟之水,拳拳之石垒成泰山之巍。易简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旁求他索不着根本的支离之学只能浮沉不定。要知道从低向高处升达的真正通道,真真假假只在于辨别当今眼下那个立志明心的一瞬。

三年之后,陆氏兄弟再论铅山,朱熹做一首诗追和陆九龄的鹅湖之诗。朱熹诗云:“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蓝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这首诗大意是:你们陆氏兄弟的德义风流一直为我所钦佩。相别三年之后,我更加关心你们的道德文章。潜居于此偶尔扶着藜杖出入寒谷,有劳您乘坐着竹轿远度群山来此赐教。过去的学问经过切磋论究变得更加邃密,新的知识经过培养提炼也愈发深沉。最令人担心的是:在默默的明心悟道中沉沦失性,不知道人间还有什么古今。

从三首诗可以看出,朱熹和陆氏兄弟在如何认识事物获得知识上有不同意见。朱熹认为认识事物要一件一件来认识事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逐渐得到事物的有关知识。而陆氏兄弟认为应该“先立其大”,先有这个从古代圣人那里传下来的心。这个心的获得不需要一件一件来格物,只要从你的自然本心出发。这种方法简单质朴,直接格自己的心就可以了,不需要向外追求。

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体现在《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中。《大学》中提出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对诚意下的六条目都有说明。惟独对于“格物”、“致知”没有解释。朱熹认为这是阙文(即在流传过程中遗漏了),于是作《补传》如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理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从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可以看出,朱熹认为格物(认识事物)包括即物、穷理、至极三个阶段。即物就是格物的起点。首先接触物,然后探求事物的性质、成因、规律等。比如有一个学生问朱熹:“草木应如何格法呢?”朱熹回答说:“推而言之,一草一木也是有理的。如麻麦稻粱,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又如地之厚薄不同,植种什么品物亦不同,这些都有内在的道理,必须加以认识。”认识事物也需慢慢来,认识了草木的道理,然后再接着认识其他事物获得有关知识。“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人慢慢地认识了许多事物,获得了各种知识。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那就是认识的第三阶段——至极。至极是对理的总体认识。在这个阶段达到了认识与万理合一的境界。

那么,陆九渊呢?陆九渊指责朱熹的格物致知是支离破碎之事业。认为朱熹认识事物的方法支离破碎,妨碍人认识事物。他认为认识事物首先要先立其大,即先立他的心。他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他的心。宇宙万物在我心中,心与宇宙是一致的。所以向内求吾心,就能通晓宇宙,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理与心同一,故需明我心即可,也是一种天人合一之论。如杨简不明白什么是本心,杨简断案时陆九渊说:“谁是谁非,你断得明白这就是本心。”本心即是宇宙中的一切,只需要向自己的心追求就可以通晓万物。尤其是道德本心更是如此。有一次陆九渊看见杨简说:“你的工夫又精进了。”杨简很奇怪。陆九渊说:“心中正,则眸子明焉。”本心显现,眸子就会明亮。眸子明亮,对于外界的事物就会明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确与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先是零散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但联系朱熹的理的学说,看起来格物致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在朱熹那里,外界先有一个理在那里,等你去格。而心中也有一个理。通过格物之理而与心中之理相合,二理合一,由此达到天人合一。宇宙中的理是万物之理,也是个人心中之理。这些分别之理都体现着一个“天理”。由体验分别之理而达到体验“天理”,这就是“天人合一”之境界。在这一境界中,鸢飞鱼跃,万物自得。这犹如找对象一样。有的人先立一个模式在那里,我要寻一个温柔大方,美丽多情而又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眼睛要怎么样,身材要怎么样,等等。然后苦苦寻觅,忽然遇上,便一见钟情,大有相见恨晚之势。这便是中国的格物致知,是一种内外之理的结合和体认。而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却犹如一个全无经验的小伙子,不知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女人,今天寻着一个温柔的,觉得很合心。明天寻一个泼辣的,也觉得别有一番滋味。一路走来一路行,行到水尽处,可能也没有得出他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女子,这是西方哲学的路数。

图书信息

书 名: 禅悟

作者:冯丽莎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ISBN: 9787504465894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元

内容简介禅在读,读其语淡味长,智藏其中的美妙,禅在悟,悟其深远意旨,玄机妙合的智慧。人生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无挂中寻找清静的心灵家园。

禅,是一种思考,一种表现,是集合的智慧结晶。

禅是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它又是天上的白云,让你飘流四方,任尔逍遥。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

图书目录第一章 悟心与性:点亮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

不要把心儿给丢了

写好一个“我”字

每天呼唤自己

照着自己塑佛

站起来成佛

正视自己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能代替

自己拯救自己

美丽的月亮偷不去

乱石中的佛珠

心灵的成长

洗净自己被蒙蔽的心

找到梦想落脚的地方

禅房里的蝈蝈

蝎子何时该死

认识你自己

“我”在哪里

心本清净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

第二章 悟得与失:让人生自如达观,让生命超脱自在

幸福的解脱之道

皆因绳未断

得失皆随缘

解脱

僧人的渡船

有舍才有得

放弃更是一种智慧

活在当下即是幸福

一切随缘任它去

行自然,乐自然

完美是一种伤害

人到无求品自高

要懂得适可而止

第三章 悟苦与乐: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

吃苦的修炼

地狱与极乐

清风是知音

阳光抚慰的笑脸

快乐是一种心境

放下包袱赶路

“苦”是一种财富

不能流泪就微笑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看透世情少抱怨

坎坷磨人志

不要放弃希望

佛靠修行,人靠磨炼

经一经苦难与磨砺

面对艰难和诱惑

活着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命运靠双手来创造

人要为了将来而活

第四章 悟因与果:与人为善,与己为善

因果互存

每次捎回一把野菊

有付出才有回报

依从一念之善,是真行善

行善不能求回报

留有善念在心中

送出你手中的一轮明月

美德即是智慧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要善于接纳别人

对过错要多加宽恕

多行善事,多结善缘

第五章 悟空与色:无欲则刚,有容乃大

爱我就来抱我

坦然面对诱惑

谁是我们的后人

脸上的污秽

寸丝不挂

心空及第

忍让

一尘不染

芥子纳须弥

大干世界一禅床

闭着眼看

四大皆空

四句话

佛学除障

冤冤相报何时了

不必放在心里

愚人买智

第六章 悟修与行: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一休的修养

还心灵本色

智慧就在生活中

洗涤心灵

花朵静悄悄地开放

易碎的瓷瓶

为法师献花

捡走心中落叶

大小两碗面条

积善以成德

境界高处还有更高

心灵的“眼珠”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

第七章 悟嗔与痴:平常心是福,平常心是道

人境两不夺

不成不淡是常味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凡事不必太认真

命中无时别强求

无心之心

除却心头火

平常心是道

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好事不如无事

幸福是一种心态

被责是值得庆幸的事

第八章 悟贫与欲:知足者虽贫亦富,贪婪者虽富亦贫

欲壑难填

金钱也是好东西

别让心畸形

名利两条船

美好的心灵犹如钻石

依顺自然,正视问题

不求非分之得

贪婪是个无底洞

贪小便宜吃大亏

真正的财富

功名皆为身后事

不为金钱所惑

欲望太多造成心灵的贫穷

第九章 悟学与道:智慧是一切幸福快乐的源泉

盗贼与禅师

学会思考

菩提本无树

莫做有知识的傻瓜

想法越单纯,智慧越清明

专心的力量

智慧的一念

怎样跑得最快

急于求成不可取

守德是做人的大智慧

穷汉和富翁的区别

智慧是心灵的花朵

聪明的商人

一炷心香

第十章 悟净与静:宁静方能致远

鲜花的启示

管理自己的心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超越烦恼

宁静而致远

清空心灵

司钟的禅心

一切皆祥

人生之路

禅的妙用

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草木成佛

第十一章 悟慈与悲:人人都是未觉悟的佛

你也是菩萨

心中要装着别人

寺院里的鸟巢

怀有乐善好施心

立地成佛

自己救自己

佛性平等,普度众生

佛的慈悲心

神医的奥秘

爱的力量

第十二章 悟老与命: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珍惜今天,把握今天

时光小溪

不可说生死

百年一场梦

人生单行道

人死可悲吗

有没有鬼

长寿之道

把握时间,超越自己

与自己赛跑

时光是斑斓的猛虎

成功需要把握机会

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重要的是赢得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