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八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公平“八音”始于清光绪初年,是公平詹家兄弟兴起来的。由于当时的“八音”演奏者(人称“八音脚”)者是詹氏兄弟,故公平“八音”亦称“詹氏八音班”。物换星移,“八音”一直是众人所喜爱的民氏古曲演奏形式,在海丰地区广为流传。 传统的公平“八音”以八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置称,以洞箫和横箫为一音(俗称凤凰箫),云锣、钹仔、矮企、三弦、琵琶、月琴和提胡为主体组合演奏。由钹仔指挥,凤凰箫领奏,节奏感很强。古曲有《福建道》(福建头)、《麻桃仁》(毛道人)、《浪淘沙》(两头沙)、《倒卷珠帘》、《柳青娘反》、《午马》等。 公平“八音”不是锣鼓乐,也没有笛套,纯粹是弦诗古乐。它不受潮州音乐的影响,演奏时,乐曲的结束句往往加奏与其同一调式(俗称“串仔尾”)的短小乐曲,如:《双清》、《五点梅》、《十板尾》、《五段仔》、《万年欢》等,成了公平“八音”特有的风格。 公平“八音”是一种行乐,传统的演奏活动,多是在更深月明时候,结班奏乐穿街过巷,有时也在街边河畔漫步演奏,成群的爱好者“跟班”聆听,热热闹闹。八种乐器演奏协调,曲调清丽明亮,音律悦耳动听,引人入胜,故公平“八音”有“遏云乐”之美誉。

解放前后,公平“八音”班曾多次应邀到海城、汕尾、陆丰、大安、惠州、惠东、高潭等地演奏,颇受各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五十年代,公平“八音”班参加纪念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建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时,在县城群众夹道中演奏,在称赞中前行。然而,在文革中,公平“八音”也难逃厄运,被当成“四旧”,“封资修”砸掉了,直至一九七八年冬,镇文化站重新组织,“八音”才得以复兴。一九八四年十月,县举办了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会,“八音”班以座乐形式首次参加了演出,每首古曲演奏结束都博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这次演奏更受到上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当时,县城一位林先生即兴赋诗以赠: “八音”古乐久沉埃, 艺苑老花今日开。 百卉争妍该独秀, 清风引得凤凰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