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与人心
中国宋明理学关于心性论的一对概念。词原出于《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16字在汉唐时仅作文字训诂,并无奥义。至宋代理学家以义理解经,将这16字说成是尧舜心传,以论天理人欲。北宋理学家程颐以天理人欲解释道心人心,把二者对立起来,并由此提出灭人欲、明天理的主张。程颢也有类似的说法。南宋朱熹对程颐之说作了发挥,但与程颐稍有不同。他认为理 与气相 合而有知觉之心 ,其寂然不动 者为心之体,即为性;其感于物而动者为心之用,即是情。朱熹还强调人心能无过无不及,能得其正而不偏者即为道心,两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道心只有在与物相接的人心中才能显现出来。但道心微妙难见,人心易流于人欲,故人人当精察于二者之间。以“守其本心之正”,使人心“听命”于道心。这也就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修养功夫。所以朱熹很重视道心人心的概念,认为天下之理,无过于尧舜16字心传。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反对以天理人欲解释道心人心。明代王阳明谓本心即道心,本心杂以“人伪”为人心。他以本心之得失来分道心人心。至清代汉学家阎若璩、惠栋等考证《古文尚书》为伪书之后,就很少有人再谈及所谓古圣心传的道心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