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当地读bǔ)子里是张家口堡的俗称。张家口堡是张家口市区最早的城堡,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与
堡子里部署图(早期)“根”。据史籍记载,堡子里建于明宣德年间,至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据张家口市桥西区普查,堡子里现存文物古迹达700余处,其中极具价值的重点院落93处,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堪称北方民居博物馆。但是,尽管如此,存在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堡子里却一直难为外人所知。直到2008年,堡子里才被评为省保单位。
历史:史书记载;“指挥张文主持营建张家口堡。堡方四里有奇。城高三丈二尺。东南两面开有城门,东门曰‘永镇’,南门曰‘承恩’。”因该堡以北有东、西太平山对峙如巨口,故名“张家口”。张家口堡是长城防线宣府镇(宣化)的要塞,在阻止蒙古军队的进犯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战争中从未失守过,故以“武城”之誉而雄冠北疆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明廷与蒙古俺答部之间化干
戈为玉帛,实现了“茶马互市”。张家口堡的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单纯的军事城堡演变为兼有贸易功能的边境城市。清朝末年,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张家口堡的经贸有了迅速发展,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张家口成为通往西北的货流枢纽,张家口堡东关形成了武城商业街。这条商业街至今依然是张家口市最繁华的地方。辛亥革命后,张家口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
堡子里风貌。1918年张家口商业贸易出现鼎盛。据《张库通商》记载,张家口对蒙古贸易的商号增加至1600多家,年贸易额达到1.5亿两白银。张家口被称为“华北第二商埠”。张家口堡成为中外商贾聚集之地。民国十二年(1923年),张家口的票号、钱庄已多达42家。张家口堡的商号、票号、钱庄的投资人与经营者大多是晋商。著名的祁县乔家大院乔氏家族,在堡子里二道巷开办了宏茂票号。祁县的渠家也在张家口开设了茶店以及三晋源、百川通票号。太谷的曹家来张家口桥西经商,开设了锦泉涌、锦泰亨、锦泉兴票号、钱庄。张家口堡成为晋商招财进宝的聚集地。
堡子里抡才书院张家口堡也是外国商人的聚集地。张库大道的兴盛,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国外资本。据记载,民国初年,在张家口的外国商行有英国的德隆、仁记、商业、平和商行,德国的礼和、地亚士商行,美国的茂盛、德泰商行,日本的三并、三菱商行以及法、俄、荷兰的立兴、恒丰商行,总数达44家。这在当时是除天津口岸、上海洋场之外又一个外商聚集之地。
张家口堡也是直隶和本地商贾的聚集地。清代,随着对蒙俄贸易的全面开放,直隶和本地的许多商人聚集张家口的堡子里和来远堡,从事对蒙俄的贸易活动。这里有联手经营的束鹿(现为辛集)、深州、饶阳、辛集的直隶商帮,有北京的“京帮”商人,也有蔚县、阳原、怀安、涿鹿的本地商帮。这些商人汇聚张家口堡及其附近地区,为发展经贸作出了贡献。
中外商贾聚集张家口堡,给这里带来了繁荣。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在堡子里建筑了数以百计的深宅大院。这些四合院规模宏大,至今保存完好。其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精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塞外山城民风民俗的生动体现,也是堡子里这个中外商贾聚集地昔日繁华景色的生动写照。目前,堡子里的四合院已成为张家口旅游的一个亮点。吸引了大量
堡子里文昌阁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中外商贾聚集张家口堡,也给这里的文化建设带来生机。据史籍记载,堡子里建有千佛寺、关帝庙、奶奶庙、真武庙、城隍庙等50多座寺庙。北城墙上的玉皇阁、堡城中心的文昌阁至今保存完好,是文人学士登高眺望、挥毫赋诗的好去处。物换星移,沧桑变幻,但堡子里依然基本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当您游览张家口堡之后,您会发现这里的古建筑原汁原味,这些主要由晋商和外商建筑的民居,与山西平遥、太谷、祁县的古民居一样使人惊奇,使人赞叹,而又有它独特的风格,独特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