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王氏家族的“五将十侯”,那就得先介绍一个名词——“外戚”。所谓的外戚,就是指皇帝的母族或者妻族利用掖庭之亲,于朝廷之内总揽朝纲大权,于军事上又是居享兵戎之重,父兄亲族一派并居显要,构成封建政治史上的怪胎:外戚政治。外戚政治的极端形式就是“外戚专权”了。而汉代是外戚政治及其突出的时期。早在西汉建朝之初,就有吕氏的外戚之乱;西汉鼎盛时期,汉武帝则利用窦氏、田氏、卫氏等外戚政治来加强皇权,玩弄外戚与列侯于股掌之中;而于西汉中晚期,外戚政治继续发展,但是这个时期的皇帝已不具有当年武帝的魄力,于是皇权每况愈下,最终旁落,才有了历史上的“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
正如前述,刘骜初为太子时,“好经书,宽博谨慎”,是很得元帝欢心的。后来,元帝虽然发现他并不是理想的皇位继承人,但因种种因素的制约,元帝改立太子的想法未能实现,刘骜最终还是继位,是为汉成帝。平心而论,汉成帝并非一无是处。他罢斥了佞臣石显,撤除了中书宦官;下诏鼓励臣民进谏,奖励孝悌力田,减免租赋,大赫罪人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成帝不是励精图治的皇帝,他沉湎于酒色,深宫内院,日日醇酒美人;长安市上,夜夜选色征歌,从而使汉皇朝的腐败之风愈演愈烈。
于是,其母王政君乘机操纵了朝政。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后,以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氏一族在西汉末期的兴盛从王凤开始。同时王政君同母的弟弟王崇被封为安成侯,食邑万户。王凤的弟弟王谭等也加官进爵,配享食邑。王氏一家的荣耀画卷自此展开,同时也拉开了西汉王朝王氏外戚专权的帷幕——王氏兄弟有五人同日受封,故又有“五侯”之称,后来兄弟皆为列侯,“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同时,作为政府百官之首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一职,几乎为王氏垄断,首为王凤;其后,依次为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形成了王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
王凤辅政十一年,卒于阳朔三年(前22年)。接替王凤权势的是对其“卑恭如子”的王音,王音执政下的外戚政治气焰不如王凤。是时,成都侯王商生病,为了避暑消夏,他竟然向成帝借用了明光宫。后来,王商又凿穿长安城,把澧水引入庄宅中用来行船取乐。成帝来到他家,见他竟为了引水凿穿长安城,心里很气愤,但并没发作。后来,成帝又微服出游,路过曲阳侯王根的宅第,见其园中的土山渐台很像未央宫中的白虎殿,对这种越轨行为,汉成帝发起怒来,责备了车骑将军王音。王商、王根兄弟就想自行黥劓来向皇太后请罪。成帝听说了更是怒不可遏,就要治他们两人之罪,写了封诏书告知王音说:“外家这是要干什么?为何想自己黥劓,相戮辱于皇太后前面,不仅伤了慈母之心,而且危及到国家社稷,外家宗族强,朕弱日久,今日将一并治他们的罪。你召见其他诸侯,让他们在自己的府舍待罪吧。”第二天,王音借请罪,王商、王立、王根皆负荆请罪,汉成帝见了也不忍心诛杀,于是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上可见,王音执政不如王凤强势,而是以“小心亲职”称。但是王音相对于王氏家族的“臭名”而言,史书对其评价颇高。《汉书》言:“王氏爵位日盛,惟音为修整,数谏正,有忠节。”辅政八年,谥号敬侯。接替其位的是王商,辅政四年,无甚业绩,谥号景成侯。后王立本当接替王商辅政,因有罪过,汉成帝废王立而用王根。
由于王氏的专权以及后来王莽的篡汉建新,王氏辅政多为后世之人所贬抑。确实,世人论史,因为“正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权臣加外戚的专权身份往往使王氏沦为被批评的对象。其实,王氏的早期执政不乏可称述者,这是前人所忽略的。众所周知,成帝以不理政事为后世帝王所鉴,但大多将其原因归结于成帝的大权旁落,其实更根本的原因应是成帝的声色犬马之嗜,而这种趋势于王凤死后更加凸现。当王凤专权时,成帝心中有所忌惮,行为尚属谨慎,所以王凤的威望在客观上还是有震慑作用的。王音以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立朝辅政,虽然其威权逊于王凤,但正如前文所述,王音是“数谏正,有忠节”。《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了王音的一份奏折:
陛下安得亡国之语?不知谁主为佞谄之计,诬乱圣德如此者!左右阿谀甚众,不待臣音复谄而足。公卿以下,保位自守,莫有正言。如令陛下觉寤,惧大祸且至身,深责臣下,绳以圣法,臣音当先受诛,岂有以自解哉!今即位十五年,继嗣不立,日日驾车而出,失行流闻,海内传之,甚于京师。外有微行之害,内有疾病之忧,皇天数见灾异,欲人变更,终已不改。天尚不能感动陛下,臣子何望?独有极言待死,命在朝暮而已。如有不然,老母安得处所,尚何皇太后之有!高祖天下当以谁属乎!宜谋于贤知,克己复礼,以求天意,继嗣可立,灾变尚可销也。
综上所述,王氏辅政的性质是有分期的,不是铁板一块,后世之人不应一概予以否定。至少在客观上,还是有起到劝谏的辅佐作用,而且这个时候的王氏也并无篡汉之心,在皇帝昏聩无能的背景下,王氏较为有利的执政,在客观上还是维持了成帝以来的社会格局,使之不至于一朝颠覆。至于后来王莽利用了王氏一脉日积月累下来的声名威望,篡汉自立,应该另作别论,不能统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