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剔墨纱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制作而成。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

剔墨纱灯是知名的传统工艺品,清康熙年间由无为人蔡竹田首创。光绪年间,清王朝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派出统领官专程到无为征选纱灯,悬于皇宫内苑。

国庆10周年时,剔墨纱灯曾挂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给大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改革开放以来,无为纱灯声名远播,近百个品种,销往海内外各地,尤其在东南亚地区有广阔的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