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绵蚜 拉丁文名:Eriosomalanigerum
鉴别特征: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长1.7~2.2mm,头部无额瘤,腹部膨大,黄褐色至赤褐色,背面有大量白色绵状长蜡毛,复眼暗红色,触角6节。有翅孤雌蚜:体椭圆形,长1.7~2.0mm,头胸黑色,腹部橄榄绿色,全身被白粉,腹部有少量白色长蜡丝,触角6节。有性蚜:体长0.6~1mm,触角5节。若虫分有翅与无翅两型。
生物学特性:以孤雌繁殖方式产生胎生无翅雌蚜。因地区不同、发生代数不同,1年少则8~9代,最多达21代,以无翅胎生成虫及1~2龄若虫在树干、枝条的伤疤处、粗皮裂缝、土表下根颈部与根蘖、根瘤皱褶及不定芽中越冬。夏季有翅蚜5月下旬出现,为数虽少,但能胎生幼蚜与有性蚜,所以利于扩散。
原产地:美国东部。
中国分布现状:山东、天津、河北、陕西、河南、辽宁、江苏、云南,甚至西藏的拉萨等地有发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已经传入世界各大洲。1914年传入山东和辽宁;大连是1926年由日本传入,后又传至天津;云南昆明是1930年由美国带进4株苹果苗而传入;西藏系由印度传入。靠苗木、接穗、果实及其包装物、果箱、果筐等远距离传播。在田间靠有翅蚜迁飞或剪枝、疏花疏果等农事操作而人为扩散。危害苹果、梨、山楂、花楸、李、桑、榆、山荆子、海棠、花红等植物。喜于植物嫩梢、叶腋、嫩芽、根等部位,吸取汁液危害。叶柄被害后变成黑褐色,因光合作用受破坏,叶片早落。果实受害后发育不良,易脱落。侧根受害形成肿瘤后,不再生须根,并逐渐腐烂。
控制方法:加强检疫,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苗木、接穗未经处理严禁外运。用40%氧化乐果或40%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浸泡苗木、接穗;或用溴甲烷熏蒸处理苗木、接穗及包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