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爪龙棒爪龙(学名Scipionyx)是一属非常小型的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下白垩纪的意大利,约1亿1300万年前。棒爪龙只有一组骨骼被发现,而且连同软组织及内脏被保存下来。它的化石是一个只有几吋长的幼体。成体估计可以有2米长。

棒爪龙的学名是由拉丁文的“Scipio”及希腊文的“onyx”组合而来,意思是“Scipione Breislak的爪”,是纪念首位研究这个化石所在的地层的地质学家。种小名的samniticus是以意大利北部的萨姆奈特来命名。
在1981年春天,业余古生物学家Giovanni Todesco在距离那不勒斯约30里的Pietraroja附近发现棒爪龙的化石。这些化石保存在Pietraroia石灰岩层,化石保存得非常原好。Todesco认为这些骨骸是属于鸟类的,不过他并不知道这些化石的重要性,并将之存放在家的地牢。直至1992年,里斯提亚诺·达鲁·沙索(Cristiano dal Sasso)与 Marco Signore与他会面后,才鉴定了意大利发现的第一类恐龙。最初一些杂志给它起了一个化名“Ciro”,是一个常见的那不勒斯名称。于1998年,棒爪龙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
分类棒爪龙被分类在兽脚亚目的虚骨龙类。由于只有幼体的骨骸被发现,不能将其做出进一步的分类。虚骨龙类的特征包括特长的荐骨、尾巴向末端方向逐渐坚硬、及弓型的尺骨等。虚骨龙类的胫骨较股骨长。化石证据显示大部份虚骨龙类都可能是有羽毛的。所以,棒爪龙应该也有羽毛。


古生物学因为经过漫长及不顺利的验证,棒爪龙被发现保存了其化石化的

内脏,故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脊椎动物发现之一。部份气管、小肠、肝脏及肌肉都被保存在石灰岩中。这个标本的肝脏甚至保存了形状及颜色。在发现这个标本前,恐龙的内脏位置都只是估计,而这标本则提供了明确的位置。棒爪龙的小肠总长度比估计的为短,可见它处理食物的过程很有效率。
棒爪龙被认为是生活在浅礁湖的地带,因为这些地带的水体多是缺氧的,才可以保存它的化石如此原好,就像德国的始祖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