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德·马基迪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生平:

马基德·马基迪(Majid Majidi)1959年出生于德黑兰,他最初工作于伊朗伊斯兰宣传局的艺术部门,后来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伊朗著名导演慕森·马克马巴夫的赏识,参与其多部影片的演出,为自己日后的导演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基德的电影处女作《手足情深》获选1992年戛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其后的《继父》一片先后获得伊朗影展最佳影片,北美洲圣保罗影展、突尼斯影展等重要奖项。1998年的《天堂的孩子》成为首次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伊朗影片,扩大了伊朗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马基德迅速成为伊朗人心中的民族英雄。1999年《天堂的颜色》继续《天堂的孩子》的辉煌,蝉联了蒙特里尔电影节上最佳电影奖。之后又推出了反映难民生活的《巴伦》等。一直痴迷于儿童电影的马基德·马基迪,首次转变题材,创作出反映难民生活的《巴伦》,显现出其作为一个优秀导演对各种题材的超常把握能力。

作品年表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 Majid Majidi

风吹柳树静The Willow Tree (2005)

Beed-e majnoon

Weeping Willow

Pa berahneh ta Herat (2002)

Barefoot to Herat

巴伦 Baran (2001)

天堂挚爱

Hamsay-e khoda

天堂的颜色 Color of Paradise (1999)

Rang-e khoda

The Color of Paradise

The Colour of Paradise

The Rang-e khoda

天堂的孩子 The Children of Heaven (1997)

小鞋子

Bacheha-Ye aseman

父亲 Pedar (1996)

后父

The Father

天堂捎来的喜讯 Khoda miad (1995)

God Shall Come

手足情深 Baduk (1992)

巴都客

编剧-马基德·马基迪 Majid Majidi

风吹柳树静 The Willow Tree (2005)

Beed-e majnoon

Weeping Willow

Pa berahneh ta Herat (2002)

Barefoot to Herat

巴伦 Baran (2001)

天堂挚爱

Hamsay-e khoda

天堂的颜色 Color of Paradise (1999)

Rang-e khoda

The Color of Paradise

The Colour of Paradise

The Rang-e khoda

天堂的孩子 The Children of Heaven (1997)

小鞋子

Bacheha-Ye aseman

父亲 Pedar (1996)

后父

The Father

手足情深 Baduk (1992)

巴都客

制作人-马基德·马基迪 Majid Majidi

Pa berahneh ta Herat (2002).....producer

Barefoot to Herat

巴伦 Baran (2001).....producer

天堂挚爱

Hamsay-e khoda

演员-马基德·马基迪 Majid Majidi

手足情深 Baduk (1992)

巴都客

Baykot (1985).....Valeh

Boycott

简介:

马基德·马基迪是伊朗当代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1998年,他先是以《小鞋子》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美国并获得近百万美金的票房(创下伊朗电影票房纪录),接着又以《天堂的颜色》在美拿下更惊人的一百七十万票房(仅三十家戏院不到),成为既是得奖常胜军,又是超级票房保证的伊朗之光。

马基德·马基迪1959年出生于德黑兰,14岁起即在业余剧团中表演,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加入了政府伊斯兰文化指导部的艺术部门,担任许多伊朗电影的演员,其中,他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在马克马巴夫的多部作品中担任主角,包括传奇神话故事《战胜魔鬼》Este'aze、社会片《两眼双盲》、政治电影《抵制》Boycott,受到了不少熏陶,让他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有相当程度的认识,而马克马巴夫对于乡野传奇近乎天马行空想象力,以及擅于利用影像制造出强烈戏剧张力的手法,对于日后虽然投身于极简风格的马基迪,在叙事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影响。1991年开拍第一部剧情片《手足情深》(Baduk),首度获选1992年戛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 1996年他执导的《父亲》一片在若干影展上获奖,而《小鞋子》一片不仅横扫伊朗票房和众多电影节,更是代表伊朗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围绕一双鞋子展开故事,着墨于兄妹情深,从情节到画面都异常干净纯朴,与孩子们单纯的世界相配合,平静中洋溢着一股淡淡的温暖引发人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洋溢着浑然天成的童真童趣,情节看似松散平淡,实则紧凑,其中也有跌宕起伏,小小的悬念扣人心弦,充满了张力。尽管影片最终在竞争中惜败于《美丽人生》,但足以使马基迪成为伊朗的民族英雄。 1999年马基迪带着他的《天堂的颜色》再次在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夺取大奖。较之前部作品朴实无华的影像,这部影片画面之多姿多彩令人难忘。马基迪再度将焦点对准儿童,细腻地刻画了盲童的真诚执著和一片天真,及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藉着他与父亲之间“遗弃和救赎”的关系,发展出感人肺腑的情节。 伊朗电影由于其特殊的电影机制,产生了许多以儿童为主角的影片。马基德·马基迪则似乎尤其偏爱,亦十分擅长于这种题材。他的多部作品均透过孩子们纯真的眼光看世界,经常以家庭为背景,通过简单的剧情探讨亲情、血缘关系的温暖与沉重。“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泉源,我也经历过‘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摄儿童电影你不用墨守成规,可以浑洒自如。纯真是儿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 较之其他伊朗导演,马基迪似乎受好莱坞的影响颇深。他的影片中多有好莱坞情节剧的痕迹,而且他相当会煽情和制造戏剧性的高潮,他甚至被称为“伊朗的斯皮尔伯格”。《天堂的颜色》算是个极至,其煽情力度以及格外精美诗意的画面多少都有过火之嫌。他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他将以情动人视为目标。 2001年,马基迪将创作重点放在爱情戏上,《巴伦》便是一例,少女自然是主角,由于探讨非法移民的社会问题,情节感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