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后期在甽种法和代田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园田化的集约耕作方法。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最早载于汉成帝时的《氾胜之书》。区田法的特点是在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精耕细作﹐防旱保收﹐求得单位面积的高额丰产。
区田法具体做法﹐首先是深挖作“区”(音欧﹐意为地平面下的洼陷)。区田法的田间布置有两种﹐即开沟点播和坑穴点播﹐沟或坑就称为“区”。开沟点播的规范作法是将长十八丈(汉一丈约当今六尺九寸四分)﹐宽四丈八尺的一亩土地﹐横分十八丈为十五町。町宽一丈五分﹐长四丈八尺。町与町间有宽一尺五寸的行道。每町又竖挖深一尺﹑宽一尺﹑长一丈五分的沟﹐作物即点播在沟内。坑穴点播是在土地上按等距离挖方形或圆形的坑﹐坑的大小﹑深浅﹑方圆﹑距离﹐随作物不同而异﹐作物即点播在坑内。开沟点播用于种植禾﹑黍﹑麦﹑大豆﹑荏(苏子﹐一种油料作物)﹑胡麻。坑穴点播用于种植粟﹑麦﹑大豆﹑瓜﹑瓠﹑芋。深挖作区的作用同甽种法和代田法一样﹐有利于防风防旱﹐保商保肥和作物根系的发育。其次﹐区田法须点播密植。如种粟﹐开沟点播是每沟内种粟二行﹐行距五寸﹐每汉亩合一万五千馀株﹐折合市亩约为二万三千馀株。坑穴点播种粟各小区(坑)下种二十粒﹐一亩三千七百区﹐合七万四千株﹐折合市亩约十万六千馀株。再次﹐区田法须播前溲种(以肥料和可以防虫的物质处理种子)和在区内施用重肥﹐如粟﹑麦﹑大豆等每小区(坑)要施好粪一升﹐瓜每小区要用粪一石。最後﹐区田法注重中耕除草﹐保商和灌溉。
区田法不仅适用于平地和熟田﹐也可施之于坡地和荒地﹐有利于扩大土地利用范围。
区田法可大大提高粮食的亩产量﹐但由于这种耕作方法技术要求高﹐又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汉代及以后的封建社会各个时期中﹐只作为小面积丰产试验的特例而存在﹐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很大的范围内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