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894—1941),原名壶娴,广东省鹤山市古劳维塾乡人。婚后在广州开设“时修”女塾,亲自执教。因丈夫姓郭,人们习惯称她为“郭太”。“9.18”事变发生后,李淑桓义愤填膺地在《哀国难》的文章中写道:“今日为我国最悲痛之日也。最悲痛之日即吾人复仇雪耻之时。”其时“时修”女塾已迁到香港,她以此文教育学生,并积极参加抵制日货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即让长子显承奔赴陕北公学,投身抗日救国。在后来的一年半时间里,郭太先后送三子显绪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送次女云翔参加“回乡救亡工作团”;送六子显怡参加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1939年“三八”妇女节,她听了著名女革命家何香凝的演说,备受鼓舞,热血沸腾。同年5月间,党组织让她随慰问团回东江探望在部队的儿女,郭太毅然把双胞胎的四子显和与五子显乐带上,送到部队。1940年3月,五子显乐在掩护部队突围的战斗中光荣牺牲。翌年初,丈夫因肾炎病逝,淑桓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丧夫失子的沉重打击,仍然全身心投入各项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春节过后,她带着七子显隆离开九龙,到了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并让年仅12岁的显隆当了交通员。

1941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早,国民党顽军纠集了一两千人突然向大岭山根据地进攻,正在村里教书的郭太不幸落入魔爪。顽军骂她“游击婆”,要她“改邪归正”,并以施毒刑相威胁。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斩钉截铁地回答敌人:“你们要杀就杀,我一个老太婆死了,还有我的儿子,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国抗日志士,你们杀不绝,他们一定会替我报仇!”郭太当夜就被敌人在大塘村附近枪杀了,年仅47岁。淑桓崇高的革命气节和母亲的伟大胸怀,对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影响极大,人们称她为“革命母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