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青十几岁到外地做工谋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党派他到铁路从事工运工作。1932年初,李延青得知指挥王德林抗日救国军的参谋长就是自己的堂兄李延禄时,就率铁路工人游击队加入了救国军的战斗行列,担任十七团团长。
1932年3月,国民抗日救国军在镜泊湖与天野少将带领的“讨伐”军举行一场连环战,李延禄指挥补充团的“墙缝”伏击首战告捷,打死打伤100多名日本强盗。紧接着救国军在鹦鹉岭重创日军上田支队。最后关键一仗是关家小铺一战,由于日军倾注全力加以报复,致使双方鏖战时久,伤亡都很惨重,最后日军妄图乘火车逃往海林,以图再逞。
在此关键时刻,李延禄命刘万魁团在海林西阻击敌人,并急令李延青接到命令连夜把部队拉到指定地点。选好有利地形,埋伏好以后,游击队在铁路转弯处拔掉道钉,错开铁轨。当天日军火车在高岭子出轨。当场砸死砸伤数十人。李延青不失时机地指挥游击队员向敌人开火,敌军天野少将当场被击毙。共消灭敌人200多人,逃出残敌不足百人,获得了镜泊湖连环战的最后胜利。
1932年8月,日本特务机关暗派民族叛徒王大fa师率领红枪会诈降,投奔到了李延青所指挥的第十七团暗杀了这员抗日骁将。
李延青
李延青,男,1962年9月生,山东巨野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全国常务委员,山东省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消化杂志》、《胰腺病杂志》等多部全国性专业刊物的编委。
李延青教授1984年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原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在毕业留校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佳绩并留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任住院医师,以工作能力强和进步迅速全院知名。1987年起师从国内著名消化内科专家赵宪村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任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期间,李延青教授表现出突出的临床工作能力和超群的科研素养,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5年因突出的工作表现和国家教委雅思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中澳优秀青年奖学金并选送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深造,留学期间李延青教授刻苦钻研,善于利用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在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出色研究成果,得到导师PaulDesmond教授的称赞。在澳期间通过维多利亚洲医师资格认证,被墨尔本大学附属圣文森医院聘为消化科医师并从事临床工作。1999年李延青教授顺利通过以要求严格著称的墨尔本大学博士论文答辩,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2000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起开始承担博士后工作站的指导工作。2002年当选为山东省消化学会主任委员,是当时全国消化学界最年轻的主任委员。李延青教授担任科主任的几年来,本以是山东省消化界翘楚的齐鲁医院消化内科更上一层楼,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不断提高。多年来,李延青教授在临床、科研和教学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李延青教授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的一线临床工作,是功能性胃肠病和胰腺疾病领域的全国著名专家,在消化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和危重疾病抢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各种消化内镜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超声内镜和治疗性内镜方面,以技术精湛和全面而闻名。近年来,李延青教授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多项先进的内镜新技术,许多工作,例如超声内镜系列介入治疗技术,胶囊内镜技术等在全国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
李延青教授在临床医学科研和基础医学科研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善于通过创新性的角度解决科研问题,以科研思路清晰和基础知识扎实而深受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推崇。在国外留学期间,李延青教授主要从事肝脏药物代谢酶方面的基础医学研究,并在该领域做出一系列科研成果,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功能性胃肠病、胰腺疾病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等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并迅速成为这些领域的全国知名学者。多年来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5篇发表在《pharmac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4篇被SCI收录。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李延青教授担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期间,迄今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研究生4名。取得卓有成效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