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涿鹿之战
发生时间: 黄帝时期(公元前26世纪)
发生地点: 河北省涿鹿县(或泰山西北)
事件介绍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文献资料: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应龙畜水,蚩尤与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令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绎史》卷5引《黄帝内传》云: "黄帝杀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
《管子·地数篇》云"黄帝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庄子·杂篇》云"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血流百里。"
《史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杀蚩尤"。
《路史?后纪四》曰"传战执尤于中冀而殊之,爰谓之解。"沈括《梦溪笔谈》卷3: "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 "
《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云: "问之五胥,乃立五旗五军,具四面攻之,三日而后得志。傅战擒蚩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以甲兵释怒,用大政顺天思叙,记於太常,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身首异处。"
"遂杀蚩尤" ,"流血百里" ",蚩尤血" ,"身首异处。"足见战争的激烈和严酷性。
黄帝无论是得到天玄女和雷神的帮助,仰或是靠计谋或实力,战争的最终结果是,黄炎联盟获胜,强大的"九黎"部族战胜,其首领蚩尤被杀。而按当时的情况, 蚩尤是有可能取胜的。正如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 "铜木之间, 利钝殊焉,蚩尤胜而黄帝败,殆无疑义。"但蚩尤最后还是失败了。对蚩尤的死, 夏曾佑说: "或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或云黄帝使女魃杀蚩尤,或云黄帝受玄女之兵符杀蚩尤。"拥有九九八十一个兄弟和先进武器的蚩尤,是战死,是谋杀, 或是另有别的原因,现在是难以考证了。总之,“逐鹿中原,”蚩尤失败了。九黎部族因而最终遭致败绩,丧失了控制中原地区的历史性机遇。
传说蚩尤身首异处以后,苗族先民把他的头颅和身子,抬回苗族家乡现今的山东省,头颅埋在寿张县(今山东西部黄河北岸, 1964年撤县,并入阳谷县和河南台前县) ,身子埋在巨野县。《太平御览》引《皇览?冢墓记》载: "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7尺,民常以10月祀之。有赤气如绛,名曰‘蚩尤旗’。《史记?集解》引《皇览》则云: "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阚乡城中……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首异处,故别葬之。"
《云复七签·轩辕本纪》还载: "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 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青蛇,有木生山上, 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之桎梏,是为枫木。"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 "枫木,蚩尤所弃之桎梏,是为枫木。"郭璞注云: "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
《轩辕本纪 : "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化为枫木之林。"
《 南方算术状》:“枫人,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瘿瘤,一夕遇暴骤雨, 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之作术,有通神之验。"
《述异记》更记述了枫木成精变为人形的灵怪传说:“南中有枫子鬼,枫木之老者,为人形,亦呼为炎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