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柱头虫(Balanoglossus misakiensis)
亦作enteropneust。亦称肠鳃虫,栎实虫。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肠鳃纲(Enteropneusta)无脊椎动物。体柔软,蠕虫状,前端有吻和腭,用于钻泥沙,形似橡子,故得其英文名,有的囊舌虫(Saccoglossus属)的种长仅5公分(约2吋), 而巨柱头虫(Balanoglossus gigas)长度超过180公分(约6呎)。
殖翼柱头虫科。体柔软,呈长柱形,分吻、领和躯干三部分。为半索动物门习见种类,体呈蠕虫状,长可达600毫米以上,由吻、领、躯干3部分构成,内部均具腔,为体腔的一部分。吻位于体前端,可伸缩,呈柱状,故名柱头虫。吻后为领,吻可缩入领内。最后为圆柱状的躯干。吻和领的伸缩,可掘泥沙作穴,进行运动。口位于吻基部腹面、领的前缘,当掘沙前进时,即可摄入含有机质的泥沙。消化管细长,无胃肠分化,后段背侧有成对的突起,称肝盲囊。体末端为肛门。躯干前端背侧有2条纵沟,沟内有成对的小孔,称外鳃裂,与咽部的内鳃裂相通,内外鳃裂间有鳃囊。水由口进入,从鳃裂排出,从而完成呼吸作用。柱头虫为开管式循环,血液无色;背神经索和腹神经索组成神经系统。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有一柱头幼虫期。全身黄色,极柔软,容易切断。定居海滩泥沙中,穴外堆土常有碘臭。产于我国青岛一带。
半索动物门肠鳃纲:俗称柱头虫,个体生活,雌雄异体。多为穴栖,以藻类、原生动物等为食。以潮间带或潮下带种类较多。约有70余种,中国已报道 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