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词目】围场
【读音】wéi chǎng
【释义】旧时围起来专供皇帝、贵族打猎的场地。
【出处】《宋史·礼志二四》:“ 太祖建隆二年,始校猎於近郊,先出禁军为围场。”
【示例】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周德威云〕元帅,除非是打围射猎得见。〔李克用云〕既是这等,义儿家将,你听咱,快布围场出塞沙。”

围场县县情概述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面,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也是河北省占地面积最大的县,总面积为9131平方千米,相当冀中平原几乎20个县面积的总和,但人口只有约50万,和冀中平原一个县的人口差不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区域。
围场在清代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因此而得名。当时除了一些保卫和维护皇家猎苑的士兵外,禁止其他普通人居住,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迁入一些农民,但气候寒冷,不适合农业生产。年平均气温只有5.7℃,7月份平均气温只有20.7℃,1月份平均气温为-13.2℃,1957年1月12日在围场县御道口曾出现河北省历史最低温度记录-42.9℃。因此农业生产以适合低温条件生长的马铃薯和莜麦为主,马铃薯生长良好,最大的甚至可以媲美足球甚至西瓜。不过围场出产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不适宜制作薯条、薯片等食品,而适合制作高质量的粉丝和芡粉等。《还珠格格》即摄于木兰围场。
围场县西北部为蒙古高原,从外面看似乎是丛丛的群山,但登到山顶发现是一片平坦的草原,平均海拔为1200米,因此当地人称之为“坝上”,是良好的牧场,以畜牧业为主。东南部为山地,是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交汇的区域,气温较高,可以种植玉米和粟。山地出产杏仁、蘑菇、黄花菜等,还有石灰石、大理石等矿产。
围场县是滦河和辽河许多支流的发源地,河道虽然常年有水,但都是上游河道,水浅流急,不利于通航。县内也有大片的原生森林分布。目前许多地方已经退耕还林还草,不鼓励发展农业。由于气候升高比其他地区晚,现在开始发展换季节蔬菜,农业产值也有所提高。
围场由于一直是满族士兵居住的地方,当地口音类似北京话,但略微受到一些东北口音的影响,是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口音。
围场县位于承德市最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41度35分至42度40分,东经116度32分至118度14分。全县总面积9219平方公里,是承德市面积最大的县。 西北、北、东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和南面分别与丰宁县、隆化县接壤,是华北地区通往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要道之一。1989年6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全县人口50.1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人,少数民族人口达18.2万,其中满族人口最多,为14.3万多人,其次有蒙、回等12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县各乡镇,与全县人民一同极建设着富饶美丽的围场。全县辖32个乡,5个镇,县政府驻地围场镇,又名椎子山。围场县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00~2000米之间,在西部御道口至白水,有一道自西南向东北蜿蜒的塞罕坝(全称“塞罕达巴罕色钦”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山岭),把全县分为围场高原和坝下冀北山地两部分。围场高原,地势平坦,流水侵蚀微弱,风蚀强烈,多风蚀洼地,地表呈波状起伏,海拔均在1200-2000米,坝下山地是阴山余脉,大兴安岭余脉 和七老图山的交接地带。深山区山岭连绵不段,山峰层峦叠嶂,山环交错,沟谷纵横,山高林密。整个坝下山地,川大山低,许多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下。有些山顶部平坦,为桌状,北部的大光顶子山,海拔1940米为全县的最高峰。
围场县的气候特点是冬季酷寒干燥,夏季凉爽无暑热,春秋两季多风沙。本县临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季风影响特别强烈,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气温-13.2度,极端最低气温-42.9度,(御道口1957年1月12日)夏季盛行偏南风,七月平均气温20.7度,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春秋季风力较大,最大可达6-8级。围场县纬度较高,夏季日照时间长,年均温3.3,年均降水445毫米,而且雨热同期,地农林牧业非常有利。九月至次年五月为霜冻期,
无霜期短,南北相差悬殊。全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北部坝上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蒙古高原季风气侯,气温低。降水少,风大沙多,无霜期短。西北部和中南部属于北温带大陆性燕山山地季风气侯。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全县旱、洪霜雹冻等自然灾害较多,经常给农牧业生产带来损害。
围场县河流很多,并且均于县境内,水浅流急,受雨水补给影响,流量变化大。可分为滦河和辽河水系。伊逊和是本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在本县境内长88.5公里,流域内为主要经济区。小滦河自北向南流经西部地区,在本县境内长 95公里,该河源于塞罕坝上茂密的森林,因汇入滦河故得名“小滦河”阴河源于北部接坝地区,在本县境内长62.1公里,也是本县北部最大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