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奘墓塔又称玄奘舍利塔(三藏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畔的兴教寺内。周围青山连绵,林木葱郁,景色幽雅。玄奘高僧是我国唐朝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他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甘肃、新疆,取道碎叶、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遍游南印度,跋涉干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克服艰难险阻,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取回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唐太宗的敬重。回国后,他以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寺为译场,同数百名学者和僧人一起虔心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历时19年,译出经典74部,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事佛经翻译的人。这些佛经对后来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起了或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陕西省君县玉华寺。唐高宗遵照玄奘“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的遗言,将其火化后的遗骨葬于西安东郊浐水东岸的白鹿原上。唐总章二年(公元664年)迁葬于兴教寺,并修建墓塔,以资纪念。唐太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对墓塔大规模重修,即为今塔。
玄奘的舍利塔平面方形,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五层,通高21米。第一层边长5.2米,以上各层逐渐内收,下大上小,十分稳固。塔身下为低矮的台基。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内为方室供玄奘台像。底层南面刻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0年)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细述了玄类的生平事迹。以上各层均为实心,不能登临。塔外每层每面用四根八角形倚柱分成三间。檐下用砖隐砌出最简洁的斗拱,在其它建筑物上是少见的。塔檐采用叠涩砖挑出和收

进的做法。第一、三层砖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层砖均逐层挑出,然后又逐层收进。挑出的檐砖逐层加大,使叠涩呈现出向内曲的弧形曲线。这是唐代叠涩塔檐的艺术特点。每层挑出较大的叠涩出檐,砖层较多,更显楼阁式塔的意味。塔顶置巨大的方形塔刹,刹座为四瓣仰莲,上面承托覆钵、莲瓣、宝瓶和宝珠等。
塔为纪念性墓塔,因埋葬玄奘遗骨而建,虽不很高,但庄严壮观,驰名中外,在建筑艺术上,是我国现存仿木构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该塔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玄奘墓塔-设计风格玄奘墓塔由石灰石石块砌成,作单层造。塔体外方内圆,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坚固朴实。墓塔全部是用砖砌筑而成的,塔通高21米,是较大型的墓塔,塔的平面呈四方形,五级,楼阁式,每层的边长5.2米,向上各层逐级内 收,收分较大,因此塔身稳重坚固。第一层塔身的南面辟有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着玄奘的塑像;北面镶嵌着石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铭文详细记载了玄奘的生平事迹。塔的各层隐砌八角形倚柱和简洁斗拱的手法,在其它建筑上十分少见,是唐代早期砖砌仿木构楼阁式塔的典型。它既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楼阁式宝塔,也不同于元代盛行的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喇嘛塔(瓶型塔),可谓自成一体,别具一格。玄奘墓塔,分台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门,正面额上刻有“古塔重兴”四个大字,东西两面均刻有“阿弥陀佛”四字。玄奘墓塔门两侧镌有楹联一副,上联是“造塔功德愿众生”,下联为“发菩提心同成佛道”。塔室似圆形井壁,上小下宽。底部直径2.14米,顶部直径1.65米,壁高3.75米,下部设有0.74米高的须弥座。须弥座正中束腰处有修塔题记:“玄奘墓塔”字样,为考证建造年代提供了线索,左侧刻有“吴门石匠吴德谦昆仲造”,右侧刻“院道者志园同共斡缘”,上枭部饰有“惹草如意头饰”。须弥座上环筑十层武康石块,并刻满一排排浮雕小佛像。玄奘佛像高4.5厘米,宽3.5厘米,仅鸡蛋大小,一个衣冠清晰,五官可辨,玄奘跏趺坐在莲座上。这些玄奘佛像每排平均有180尊,共60排,计10800尊,“玄奘墓塔”名称由此而来。正对塔门有一尊高约30厘米,宽20厘米的佛像,它虽不算在,但在这里却是群龙之首,此像为玄奘,以示万佛端坐恭听佛祖在讲经说法。塔刹是一个石雕葫芦状花瓶,宝珠结顶,下设覆莲、相轮和四角起翘的佛龛,佛龛四周的壸门各镌刻一尊坐佛,安放在由八层宽窄不等的石块所组成的刹台上。据说,元代大书法家、湖州刺史赵孟頫见了这塔后赞不绝口,欣然挥笔题写“玄奘墓塔”。
玄奘墓塔-地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日前表示,玄奘墓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玄奘墓塔下的地宫内。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设计建造了玄奘墓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王亚荣认为,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由此推测,玄奘墓塔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珍宝。玄奘墓塔保管所所长解守涛介绍说,有关部门曾对玄奘墓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玄奘墓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应该就是玄奘墓塔的地宫。
玄奘墓塔-旅游价值玄奘墓塔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对陕西省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4年至 今,每天到这里学修佛法或旅游观光者川流不息,已经接待了亚洲、美洲、欧洲诸多国家和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学法者不计其数,旅游观光者更是不计其数。玄奘墓塔,这里山青水秀,胜迹如林。处处显出迷人神韵;玄奘墓塔依山傍水:脚下,婉蜒绵长的凯江水滔滔不绝地绕寺奔腾而去;背后,巍峨的山顶上,一座片石砌成的十四级宋代古塔直插云霄。沿着186级两米宽的石梯登上山顶,富饶辽阔的田野和繁华美丽尽收眼底,更兼山上凉风习习,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进入山门,寺内乳白色的露天大佛。一条宽18米,长400米的仿古大街直达的彩色照壁。照壁正面,浮雕是由四条腾飞的金色巨龙守住大海四角。大海中,两头威猛的金色麒麟保护着巨大的金色法轮。玄奘墓塔前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前,四个花坛、八棵青翠欲滴的塔松和两排茂盛的箭竹整齐划一地分列在两边,且配有两头两米多高的既威猛又和善的大石狮子,给人以特别庄重,特别清静之感。登上十二级台阶,两边石栏杆上的十二生肖活灵活现。孩子门最喜欢小狮子口中的活宝,争相玩弄,竟将其模得光滑溜圆。天王殿前的巧妙布局已令人叹为观止,天王殿内的佛像更让你心潮澎湃。玄奘,使你倍感亲切;威武的韦驮菩萨会让你肃然起敬;逼真的四大天王,高有丈余,有的持琵琶,有的提宝剑,有的擒地龙,有的抓银鼠,一个个都脚踏妖魔鬼怪。此处佛像,无论比例、造型、无论色彩、神态,可谓巧夺天工,无可挑剔,你看后定会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