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羊绒产业起步于1978年,经过30年的发展,清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产业集聚地,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被誉为“中国纺织名城”、“世界羊绒之都”。
2006年,清河县共加工销售各类无毛绒2.3万多吨,其中山羊绒达46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世界总产量的48%;绵羊绒及牛毛绒1.8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0%;年出口创汇达8000多万美元。
清河羊绒产业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外的羊绒消费群体已经相对成熟,据纺织工业协会的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羊绒制品人均消费达到7件,日本人均消费达到8件,而国内人均消费还不到0.06件,内销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
羊绒被称为“软黄金”,其附加值比传统的羊毛、化纤制品高出一个层次,面对国内国外原材料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的迅猛上涨,羊绒制品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整个纺织产业提档升级,摆脱低层次发展困境的最佳载体。
清河羊绒产业如何发挥既有优势,实施产业升级是摆在清河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007年由浙江商人沈建华投资的中国清河•濮院羊绒制品市场正是为解决清河羊绒产业格局建立的,中国最大的羊绒制品专卖批发市场。(该市场已于2008年9月26日正式营业)该市场是中共清河县委、清河县人民政府为拉动羊绒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羊绒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羊绒产业综合竞争力所实施建设的“十一五”重大战略工程,并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冀发改备字2006第391号文批准立项为省重点建设项目。
羊绒产业 独占鳌头
清河的羊绒产业在90年代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清河县委、县政府的因势利导,助推羊绒产业取得了空前的辉煌,羊绒产业在全县的经济比重提升到了7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2000年以来,以羊绒分梳为主的初加工竞争激烈,市场跌宕起伏,行情时好时坏,致使广大梳绒户加工利润微薄,发展信心遭受打击,清河县适时提出了“巩固提升初加工、大力发展深加工”的号召,实现了向织衫、羊绒裤裙、面料、服饰制品等系列化、精细化方向拓展,为羊绒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广阔的天地,全县有8个羊绒品牌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1994年以来,清河先后举办了十五届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客商前来清河投资采购羊绒制品。经过全县人民多年的共同努力,目前,羊绒产业已经向四个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1、分散采购向集中采购转变
清河羊绒产业所需的原料为:山羊原绒、绵羊原毛、牦牛原绒、骆驼原绒。最初的采购方式为企业自发奔赴牧区挨家挨户上门收购。随后牧区诞生了专业的收购公司,本地的企业便委托收购公司采购。与此同时,个体收购大军也在迅猛成长,直接联合牧民把原料送到清河销售。如此一来,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质量、等级、货款回收等问题的纷争时有发生。
但近几年,随着信息、交通的日益发达,大批的牧民来清河销售原料,清河独有的风景线——羊绒客栈应运而生。客栈负责牧民住宿、原料的安全仓储、交易,货款回收。目前,清河已有羊绒客栈40多家,清河每年所需原料的50%以上由羊绒客栈完成集散功能。
2、分散加工向集中加工转变
原料加工为成品绒,必须经过分捡、水洗、分梳这么几个环节。90年代,家家户户搞分梳,加工质量、品质无法保证。目前,清河形成了专业化生产格局,大中户分梳山羊绒、小户分梳短绒、绵羊绒、牛绒、驼绒。出现了200多个绒毛分梳专业村,全县拥有梳绒机近2万台,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原绒、无毛绒、毛渣类的市场购销体系。原绒的采购触角还深入到了阿富汗、外蒙古、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每年来清河的客商达到10万多人次,年交易原绒近万吨。
3、粗级加工向深级加工转变
完善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是做强做大羊绒产业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清河提出发展“大纺织”概念,既在大力发展山羊绒制品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绵羊绒、棉、丝、绒混纺制品的发展,引导羊绒业深加工向多元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固定资产达100万元以上的羊绒深加工企业达到280多家,建成羊绒合资合作项目32个,极大地推进了羊绒深加工产业发展。
广大企业经过市场商品经济的洗礼,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品牌,如宏业、东高、雅高思蒂、依罗迪、绒之杰等。全县有80多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出口创汇连续四年名列全省前茅。
4、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清河羊绒产业近年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产业集聚度日益提升。清河县顺应产业发展要求,审时度势,规划建设了羊绒科技园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吸纳引进了150家企业入驻,投资规模普遍在300万元以上,其中宏业公司投资规模达到5.6亿元。
羊绒科技园以其鲜明的特色产业优势、超前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产业集聚度的提升,分工协作的细化,全国最大羊绒特色羊绒产业园区的建成,带领了清河羊绒产业迈入了集约化发展模式,响应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很好地实践了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