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清冷枚避暑山庄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图轴,绢本,设色,纵:254.8cm,横:172.5cm。
本幅款署:“小臣冷枚恭画。”钤“臣冷枚”、“夙夜匪懈”二印。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避暑山庄后苑部分及其四周的崇山峻岭。构图为鸟瞰式,自景区上方向下纵向取景,景致具体而微。设色以青绿着色和浅绛渲染相结合,冷暖色调和谐呼应,成功地营造出山庄静寂清幽的氛围。笔法灵活多变,山石树木或以干笔皴擦,或青绿烘染。建筑物的描绘,作者在传统的工笔界画基础上,又巧妙地吸收了欧洲的透视法,并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从而更科学、客观地表现出建筑物的物理结构,同时也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
此图同时是一幅反映康熙时期避暑山庄建筑的图样,对于我们了解避暑山庄的建筑沿革有着重要的图像价值。 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养心殿鉴藏宝”、“宣统御览之宝”。
冷枚,生卒年不详,字吉臣,号金门画史,胶州(今属山东)人。擅长画人物、仕士及山水,画风工整、细致,色彩较浓丽,具有装饰性。避暑山庄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山庄中既有北方深邃雄伟的丘壑林木,又有南方秀丽典雅的亭台湖泊。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经常驻跸于此。画家冷枚以鸟瞰式的构图,将山庄的面貌描绘得非常具体细致。冷枚在传统工笔界画的基础上,适当参用了欧洲的透视画法,使画面增强了深远感。作品笔致细密,一丝不苟。
十六世纪中叶,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不断渗入,有些中国画家在传统中国画技法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吸收了一些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段,进而形成一种新颖的艺术风貌,冷枚的这幅《避暑山庄图》就是一幅这样的杰作。
此图以全景式构图描绘了皇家园林的壮观气势。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以后又经过多次的重修与扩建,形成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它既有南方园林的清幽雅致、细腻灵动,又有北方园林的粗犷豪放、壮丽恢弘。冷枚的这幅作品以鸟瞰的形式俯视整座园林,场景深远开阔。画面下方的主体宫殿群,楼台殿阁掩映在葱郁的树木之中。表现这些建筑物不仅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界画技法,同时构图又采用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技巧,比例和谐,结构严谨,用笔细致入微。画面中间的湖心小岛上,各种建筑参差错落,完全是按照真实景物来描画的。一池湖水清澈如镜,作者虽然遵循了中国山水画“远水无波”的创作原则,但也借鉴了西洋绘画中的一些表现手段,通过墨色的晕染,把一池湖水的粼粼波光很好地表现出来。周边环抱的群山,勾勒点虱,完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模式,笔法细腻严整,沉着爽利。远处几座巍峨的山峰雄浑厚重,气象庄严,而尽头起伏的峰峦,若隐若现,大有江山万里、一望无尽之感。
这幅作品在细节上的处理颇具匠心。画中有一座高塔,那造型与金山寺的木塔结构一般无二。画面右侧突兀而起的棒槌峰是承德避暑山庄的代表景致,因为其造型独特,若位置安排不当会破坏画面的整体和谐,作者深知其理,置景严谨,把它安放在画面侧端一隅,既不遗漏标志性的景致又不使其过分抢眼,既符合实际又不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这种方式是很独到的。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青绿山水的设色因用色比较厚重很容易产生“火气”。冷枚的这幅《避暑山庄图》虽然属于青绿山水,但和传统意义上的青绿山水有很大区别,它设色淡雅清爽,简洁明快,是对传统技法的发挥与提高。冷枚曾经向康熙时期的宫廷画家焦秉贞学习绘画,而后在一段时期内也成为宫廷专职画师。宫廷派画家的作品多表现皇家气派的富丽堂皇,冷枚的这幅作品也给观者留下这样的印象。
一般对景写实的创作很容易产生呆板僵硬的“匠气”,这幅《避暑山庄图》虽然是对景写实却没有这种弊病,是一件充满艺术情趣的佳作。至于作品的创作年代很难考究,以画中的景物形象与避暑山庄历次修缮扩建前后的资料相佐证,这件作品大约是在乾隆初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