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近代史感悟:收复台湾并不意味着民族复兴!
有人把台海之战看成是民族复兴的开篇之战,以前我也是赞同这样的说法,现在学习了近代史,又有了新的感悟。
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中,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控制几次得失反复,很耐人寻味。
中国政府在近代史中第一加强对台湾的控制,是在中法战争中。中法两军1883年12月起就在当时中国的属国越南境内交战,1884年8月23日法国舰队偷袭马尾福建水师,8月26日清政府对法宣战。
紧接着法国侵略者的好运到了头,同时清政府也开始转运了。
1884年10月初,法舰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爱国将领刘铭传带领台湾军民奋起抵抗,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犯淡水,一度抵滩上陆,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隅,无法深入,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但是全台军民同仇敌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线,在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援下,台湾终于度过了法军封锁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危机,使敌人的封锁计划完全破产。
1885年初,法舰骚扰浙江镇海,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奋勇还击,舰队司令孤拔的座舰也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孤拔于6月11日死于澎湖岛。
其后就是著名的镇南关大捷,70岁老将冯子材亲自执矛冲杀,法军全线溃退,被歼1000多人,狼狈逃回谅山,冯子材乘胜率军出关追击,收复文渊、谅山、谷松、长庆等地。西线的黑旗军、滇军也在临洮大败法军,攻克10数州县,法军在陆路战场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中越军民取得镇南关战役的辉煌胜利,它是中法战争的转折点,极大地震动了法国各界。1885年3月30日巴黎人民举行游行示威,抗议法国政府的穷兵黩武政策,茹费理内阁当即垮台。
中法战争战场上的较量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建省,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显然,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控制得到了加强,但这只是昙花一现。
在电视剧《刘铭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一个日本军官叫嚣“20年内一定要归日本”,果然被他言中了。甲午战争中,中国败的惨不睹,被迫割让台湾和赔偿大笔赔款。虽然台湾爱国民众反抗日本侵略的战斗始终没有中断过,但是在国际版图上台湾从1895年起划归了日本。
这是在10年发生的一次台湾得失反复。在中法战争后,国际观察家一度认为清政府出现了复兴的迹象。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但是紧接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打碎了“洋务派”的迷梦。甲午战争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不到十年的一胜一败,对台湾控制的得失,看起来很有点戏剧性,实际上却存在着客观的必然。一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怎么能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呢?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胜利是意外之喜、失败是意料之中。就象中国足球队遇见巴西,失败是必然结果,能破门已经是奇迹了。
显然,中法战争的胜利,只是王朝末日之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电视剧《刘铭传》中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刘铭传临终前断言,“50年中国一定要收复台湾。”这也被言中。
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一道,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1945年10月25日上午9时整,在台北短短5分钟的受降仪式,结束了日本对台湾半个多世纪的蹂躏至此,沦丧了五十年之久的台湾省,正式归还了中国,中国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在受降仪式上,中国政府代表陈仪宣读了受降书:中华民国34年9月9日,已在首都南京接受日本投降。本官奉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之命,为台湾受降主官,兹以第一号命令,交与原日本台湾总督兼第10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依照此项命令,台湾全境及澎湖列岛应交还中国,所有日本在台湾及澎湖列岛的陆海空军和警察,均应缴出武器,听候处理,希即遵行。
然而这一次的变迁更加令人瞠目,不到5年的时间,1949年6月24日,那个蒋中正丢掉了整个大陆,逃到了台湾。二次大战胜利后,蒋介石可以说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而且是一泄千里。
现在我们探讨蒋失败的原因,往往归咎于那些腐败的“劫(接)收大员”,这也还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此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已经不是中山先生创建的那个国民党了,他们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实际是“三座大山”的所有人、代理人和执行人。
同样,这样一个反动透顶的国民党,也不能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历史证明,要想民族复兴,就要正本清源,意图以一战得逞就走上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是非常不现实的。
写到这里本该结束,突然又有了新的想法,就是谈谈个人的作用。
在中法和甲午战争中,有两个人必须说,就是刘铭传和刘永福。
刘铭传在中法战争中成功的指挥台湾军民抵抗了法军的入侵,并且在战后任台湾巡抚期间,锐意改革。而且,他的眼光不仅仅以台湾为限,他还希望“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台湾“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就是说他想搞改革试点,进而全国推广。
刘永福则是一员勇将,他的黑旗军在越南痛击了法军。“一战而法法驸马安邺授首,再战而李威利分尸,三战而法全军焚灭”,说的是:1873年12月21日,黑旗军统领刘永福率部大败法军于河内近郊,毙其头目安邺;1883年5月19日于河内近郊纸桥再败法军,击毙北圻法军司令李威利;以及后来取得抗法战争的全面胜利。
后来他又到台湾指挥抗击日本殖民军。当时侵台日军共5万人,因伤亡和疾病减员达三万两千人,其中在台丧命者4600人,日军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第二旅团长、陆军少将山根信成也被台湾军民击毙。
按说清政府不是没有人才,但是一两个人不解决问题。
刘铭传的改革是在当时已经腐烂透顶的清政府支配下进行的。在其推行过程中,他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阻力,尽管他很想有所作为,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但还是有不少人对他进行掣肘、攻击与诬蔑,迫使他不得不于1891年告病辞官而去。1896年,刘铭传在家病逝。让这样一个为台湾奋斗过的人在那个时候死去,真是太残酷了。
而刘永福在台湾指挥义军抗击日本殖民军,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援。在节节胜利之时,台湾抗战各军饷械均已告謦,刘永福派人回内地筹饷,仅敷前营伙食,后来连伙食也发不出。刘永福悲叹“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
我们可能会做这样的假设,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刘永福、刘铭传?这就是腐败的清政府最常见的现象,“逆淘汰”、“逆选择”。
上级领导如果是和坤的话,他的下属能是纪晓岚、刘庸吗?
高级将领如果是方伯谦的话,他能提拔刘永福吗?
写到此,心情很忧郁,这种郁闷的心情持续很久了。也许不该想那么多,能痛快一时是一时。只要胡温能指挥我们拿下台湾,让我们痛痛快快的醉一回,以后什么样,爱咋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