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成功预测石油危机 环保组织先驱罗马俱乐部再度发出警告
2007年夏天,极端气候事件侵袭世界各地。在欧洲,匈牙利前所未有的高温在一周内热死了500人,英国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在美国,25公斤重的巨大冰块在晴朗的天气里从天而降;在东南亚,因为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登革热病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倍……
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在哪里?人类究竟有没有办法抑制住全球变暖的脚步?近日,晨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前往德国汉堡,对全球环保组织的鼻祖———罗马俱乐部的秘书长乌维·莫勒、副秘书长约格·盖尔以及《增长的极限》作者、美国科学家丹尼斯·梅多斯进行了采访。答案,并不令人乐观。
疑问一:
全球变暖能否概括全部气候问题
“在1972年,我们还没有开始谈论气候变化问题,这在当时并不显著。不过,我们当时已经注意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的现象。”罗马俱乐部秘书长乌维·莫勒在接受采访时,首先回顾了人们对于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的认识发展的轨迹,“大约在20年前,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气候显著变化这一现象。从10年前开始,气候变化这一概念为人们所熟知,而且这一现象也得到了科学家的证实。不过,直到最近两年,人们才开始普遍相信,这一现象已经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而在如今已经65岁的丹尼斯·梅多斯看来,世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仍然十分狭窄。一听到记者提起“全球变暖”这个词组,他的反应相当激动:“我经常向别人强调,‘全球变暖’这个词语并不能很好地描述全球气候面临的问题。令人悲哀的是,在北半球一些工业化国家,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全球变暖不是一件坏事情。”
“总的来说,全球气温会持续上升,但是有些地方会变得比以往更冷;总的来说,会有更多的降雨,但是有些地方会变得更干燥。所以在我看来,与气温上升相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更大威胁的表现形式是:海平面上升,物种消亡,风暴与降雨变得更频繁、更令人难以预测———而这将带来极度的干旱、粮食减产以及依靠水源的其他生产能力的下降。”
“我们从40年前就开始讨论世界发展的极限问题。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科学家,以及很多经济学家。都相信人类下一个需要解决的发展极限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疑问二:
人类能否抑制全球变暖的步伐
如果人类及时采取行动,我们还有希望重新找回记忆中凉爽的夏天吗?对此,乌维·莫勒介绍了科学家眼中的严峻形势——地球温度计里的水银柱,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上攀升。
“一般来说,以人类时间尺度来衡量的话,全球大气失衡而导致的异常运动是以缓慢的速度进行的。我们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体会到正在融化的冰、正在上升的海平面、正在变化的气流和正在转移的降雨所带来的后果。然而最近几年来,气候变化的速度已经超乎人类的想象。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说:最近的科学证据表明,重大而广泛的气候变化已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生着。例如,自上个冰期以来北极变暖的大约一半是在最近10年间发生的。”
丹尼斯·梅多斯则认为,人类对于气候问题的警醒为时已晚,再也无法赶上全球变暖的脚步。“人类活动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可能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出来。这就好比你在淋浴时,连接热水龙头和莲蓬头的是一根很长的水管。当你意识到莲蓬头里流出的热水温度过高时,哪怕你以最快的速度关掉热水龙头,你也需要等上很长的时间,才能让过烫的洗澡水完全从这根水管中流过。”
“遗憾的是,因为我们已经开了太长时间的热水龙头,已经彻底失去了重新得到凉爽舒适水温的机会。换句话说,人类已经无法避免全球变暖的趋势。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调整心态、找到方法来适应它。”
疑问三:
气候危机的真正解决之道在哪里
不过,在丹尼斯·梅多斯看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用清洁的能源,这些都只是短期的应急措施而已,不能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源问题。
“我要强调的是,气候变化并非问题本身,它只是一个外部现象。现象的本质是在这个有限的地球上,人类始终追求着无限的发展——这带来地球人口的增加、资源的耗费以及能源的消费。即使我们能获得魔法一般的力量,制止气候变化,人类的贪欲仍然会带来其他的问题。”
“看看我们今天的地球,森林面积不断缩水,水资源的使用已经超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粮食生产的增长将会在未来的20年里止步,农业用地与海洋渔业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应该说,只有减少地球人口、降低能源使用量,才是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目前人们所热衷的那些科技手段,比如碳封存、提高能效和低碳技术等,只能为我们在最终解决问题之前,争取到尽可能多的时间。”
“以人类生活最常用的小灯泡而例。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手段,我们把传统的白炽灯泡换成了紧凑型荧光灯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节能灯泡。为此,我们可以用一半甚至更少的电力,得到旧灯泡带给我们的光亮。但是,如果人类每十年将他们对于能量使用的需要增加一倍,新型灯泡所耗费的总电力将与10年前的旧灯泡相差无几。”
“我认为真正的解决之道是:稳定并且逐渐减少地球人口;改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将成功的定义更多地侧重在社会与心理的状态上,而非物质的富裕与经济的发达;发展新的土地使用与城市化政策,降低各地的人口密度。”
□晨报特派记者程艳(发自德国汉堡)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