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2.00目录:图书,传记,人文学家、社会学家,综合,
品牌:谢劲松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7535423655
·条码:97875354236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严谨的治学写作态度为我们认识胡塞尔及其思想提供了一把钥匙,在对其思想的充分领悟的基础上,本书展示了胡塞尔丰富而纯粹的一生。
媒体推荐
前面的话
心灵的震颤
这是一所令人神往的大学,这是一个盼望已久的讲座,这是一个挤满了学生的教室,这是当代中国一位最有力度和威望的哲学教授。他像往常那样,露面时送给大家的是一个和蔼的微笑,他的第一句话也是那样的平常,语气也是那样的轻松:
“在座的,有哪一位听说过或见到过‘胡塞尔’这个名字?或
者,见到过或听说过‘现象学’这个名字的?请举手。”
沉默……
张望……
但没有骚动与喧哗。
一只手,又一只手。
等待,再等待……
再没有了?再没有了!
教授惊讶,无语。但他只能短暂地无语。他的心在震颤,这惊异与震颤之程度也只有教授自己最清楚。因为惊异与震颤乃是人之内在状态。从根本上说惊异与震颤是不可显露的。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在某些人的心中和眼中是惊心动魄的,而在另一些人的心中和眼中乃平淡无奇之极;在一个人眼中和心中之事,哪怕刻骨铭心,却根本进入不了另一个人的心中和眼中。于是说,每个人所看到的,只是他所能看到的;每个人所听到的,也只是他所能听到的而已。各人自有个人无法跨越的限度与界限。在这一句式下,我们同样还可以说:每个人所听懂的,只是他所能听懂的而已;每个人所说的也只是他所能说出的而已……
如何去理解这“能”字?这“能”字会不会困惑你?会不会像尼采那样,因一个“观念”的困惑与震颤而大病一场?
如果我们仍然没有惊异与震颤,没有一点因倾听而来的激动与紧迫,那么这个世界的乏味对倾听者来说是可想而知的。不过,我们是如此之没有惊异与震颤,这对尼采和这位惊异的哲学教授来说又是惊异不已的了。以至于我们还敢问以下的问题吗?
假如这些学生都是上过哲学课的学生呢?
假如在座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呢?
假如这些教师是以哲学为职业的教师呢?
又有几只手会举起?
有谁会相信,我正在写下这些话(包括最开端的那句自言自语和下面将要写着的话)时,正和满屋的人一起听另一位哲学教授作学术报告哩!
不过,即使是哈贝马斯这位在世的世界级哲学大师,在汉堡大学作学术演讲时,不到15分钟,纸飞机便在水泄不通的演讲厅里腾空而起,这也只是几年前的事。
人人自有寻欢作乐的方式。那自得其乐的(像玩纸飞机的?)可有所顾忌?果真是乐在其中?
……
目录
前面的话:心灵的震颤
第一章 纯思与他同行
一、“纯思者”的诞生
二、谁遗忘了这位犹太人
三、胡塞尔与马克思
四、胡塞尔与弗洛伊德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1869年胡塞尔在普罗斯涅滋这个小村子里已长到十岁。犹太家庭素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犹太人有特殊的生活习惯,他们过着十分俭朴的犹太教生活。在信仰上只信一位最高的神耶和华,不拜偶像,要遵守犹太教祭士“拉比”的教导和告诫。“拉比”原指最早的犹太教“法学博士”;他们从公元二世纪到十三世纪间一代接一代地专门研究了《旧约》和犹太教教义。拉比为犹太教教法的系统化作出了贡献。根据犹太教教法规定,犹太人必须在饮食方面遵循特殊的戒律,男人必须坚持割礼,每周六要过“安息日”。根据犹太教法规定,在安息日内,犹太人要坚持步行约三分之二里的路程,称为“安息日路程”。犹太教法还规定犹太人每周要到犹太教堂去祈祷和接受宗教教育。
胡塞尔父母都是犹太人,都是十分虔诚地信守着教法。父亲虽然死得较早,但他严格的生活习惯,都成为胡塞尔效仿的榜样。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依据一个神圣的“法典”,而不是凭空强制人的。这一点可能在思维上也影响着胡塞尔。也就是一切行为现象都要遵循一个更可靠的,不是来自人主观想象的原则。
胡塞尔一生都怀念着父亲,敬佩父亲,也可能是因为父亲作为一个商人的成功。不过仅凭成功还不足以让胡塞尔敬佩,而是父亲那种默默地沉思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他。作为商人并不同于坐在书桌中凭想象就能创造,而是要走向社会,去寻找,发现可以赢利的机会,商人也需要智慧,这种智慧对一位以爱智作为追求的哲人来说显得特别诱人。
父亲的过早离去,并未影响他接受教育。母亲常带他去教堂,这就是最早的教育了。这种教堂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学到的知识比较全面,但却有学校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对一个人人性的培养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种教育没有任何强制,在聆听拉比的教育时,许多做人的道理也给予了,接受了。言谈、举止、待人的方式等等都教给了听道者。这一套行为方式虽然显得有些呆板,但没有引起胡塞尔的抗拒。胡塞尔的性格似乎正符合这样的方式。他不像康德那样,人们可以根据康德出来散步的时间对钟表。除了读卢梭的《爱弥尔》时忘了一次散步外,康德自身仿佛就是一个钟表。
母亲虽然也在家中对他进行一些早期教育,但从来就没有让他做哲学家的宏伟蓝图。在普罗斯涅滋的一所小学毕业之后,他就接着到了维也纳开始中学学习。这一年是1869年,他10岁。在维也纳完成了初级中学的学习后,就到了一所著名的德国公学奥尔米茨德意志帝国皇家高级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