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1.50目录:图书,传记,人文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
品牌:王学典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页码:380 页码
·出版日:2000年
·ISBN:7501316694
·条码:9787501316694
·版次:2000年2月第1次印刷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戴逸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中的一种。翦伯赞是我国著名史学家。他1898年生于湖南桃园县一个聚族而居的维吾尔族村落翦家枫树岗村,1968年在“文革”中被戚本禹等反革命分子迫害致死,享年70岁。全书除序言、导言、附录外,通过“生平·性格·著述”,“学术交往”,“唯物史观派学术史上的丰碑《历史哲学教程》”,“农民本身仍然是一个封建阶级”,“征服与同化是既定历史条件下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等十一章的撰写,展现了翦伯赞一生的学术活动、思想渊源、学术著作及其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媒体推荐
后记
应该承认,在当下中国的学术格局与语境中,唯物史观派史学已从学坛上的强势者沦变为弱势者,正在承受来自民间话语的冷落与排斥。我之所以还坚持出版这本书,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我坚持认为,唯物史观派史学在民国时期的“新汉学”之外,又开启了一个新的知识方向,铸造了一个“年鉴派史学”那样的知识范式,这种知识方向与知识范式理应受到时代的审查、反省与批判,但至今并未过时。而翦伯赞是这一知识方向和知识范式的“始作俑者”之一,所以仍然值得研究。另一点,——也是我在这里将着重讲的一点,这本小册子标示着我一段难忘的时光,凝结着许多前辈对我的关心和对这一课题的期待。把它印制出来,将使找对这些前辈有所交待。
这册小书是在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增写而成。1985年底,我以《翦伯赞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为题,写出了本书的初稿。在此后的岁月里,又陆续作了订补修饰,才形成了本书目前的面貌。
我做研究生时,葛懋春先生是我的导师。从选题到确定写作本书的基本框架,他都付出了许多心血。协助葛先生指导我们学习的项观奇先生,仔细审读了初稿,提出了很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如今,这两位老师,一位已驾鹤仙去,另一位则长期羁旅国外。岁月流逝,天人相隔,中西遥居,并不曾稍减我对他们的感激。
从1985年春直到前不久,我曾不知道多少次拜访当年翦老的助手张传玺先生、翦老的秘书田珏先生、从抗战时期就跟随翦老直到翦老逝世的杨济安先生。他们对翦老的认识和感受,极大地缩短了我与翦老的心理距离;他们对翦老的怀念之情使我难忘;他们对后学的支持使我感动。写作本书时,我还拜访过黎澍先生、蔡美彪先生、田昌五先生、田余庆先生、宁可先生、庞朴先生、瞿林东先生、丁守和先生、陈高华先生、马克尧先生、·蒋大桩先生、胡绳武先生、张海鹏先生、苏双碧先生、王汝丰先生,王戎笙先生、叶桂生先生、刘茂林先生、翟清福先生、许凌云先生和我所在学校的孟祥才先生、孙柏录先生、赵凯球先生、朱懋铎先生、蔡风福先生等。他们或者慷慨提供资料,或者让我注意当年的背景细节,或者点化过我,或者从长者的角度规劝过我,……借此机会,谨让我向上述诸位前辈顿首叩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陈启能先生、于沛先生,曾为本书的的修改和出版多所赞划,我感谢他们的盛意;主要由他们主持的《史学理论》(今易名为《史学理论研究》)杂志,冒着若干风险,最先刊出我探讨翦老史学思想的文章,此后又不遗余力地支持我,面对他们的厚爱,我觉得除了铭感五内、加倍努力外,无以回报。
另外,我的一些同学、好友和学生,也参与了本书的一些工作,他(她)们匡名字虽不能在此一一缕述,但我对来自他(她)们的关心与代劳、十分珍视!
本书付印前,郑大华兄作了最后的把关。虽然我对他的一些处理持保留意见,但也许结果会证明,他的工作最终有利于作者本人;责编刘卓英女士以女性编辑特有的细心,发现和更正了书稿的不少疏略之处。我对他(她)们的辛劳,敬致深深地谢意。
……
编辑推荐
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中国历史的老一代史学家之一,为在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著作共达四百多万字,是他一生献身于革命、献身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珍贵成果。
目录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概论(代序言) 戴逸
历史主义无罪 田余庆
导 言
第一章生平性格 著述
一 生平
二 性格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伯赞可以说是现代中国写散文、尤其是写历史散文的高手。伯赞写历史散文的传统可以说源远流长。1934年5月12日,伯赞陪同覃振在欧美亚非16个国家游历半年多。途中写了许多游记。1937年春,伯赞以笔名林零,在《世界文化》杂志上,连续刊出这批游记中的一部分,计有《上帝之城》、《在红字旗下》、《维也纳在忧郁中》、《水城(威尼斯)乐府》等。有人认为,这些游记,“观察敏锐,文字优美,富于幽默,是游记中的杰作。”伯赞直至1939年6月11日,还想应“新知”书店之约,仿《上帝之城》体裁,“整理世界游记”,结集出版,惜末成书。了解了伯赞的这一散文写作的曾有“训练”,就会感到《内蒙访古》这一名作在60年代初期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脍炙人口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历史调查报告,也是一首温情浓郁的描写塞外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寥廓风光的诗。文中的那一个个小标题:“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一段最古的长城”、“在大青山下”、“游牧民族的摇篮”、“历史的后院”、“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等,谁说不是诗。整篇散文,“其气魄之壮阔,其气势之豪放,其文字之瑰丽”,不愧为“是当代史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更是当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历史学家同时又兼文学家或诗人的,代不乏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史记》不仅被历代封建史家封之为史书的“极则”,同时它那丰赡的文采、生动的笔触、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绘、壮阔的历史画卷,又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天才。史迁以降,人材辈出,群星灿烂。远的不说,近代史家,如梁任公、王国维、陈寅恪和郭沫若等,都具有这个特色,都是史学家兼文学家或诗人,一身而二任焉。翦老也是如此。把伯赞放入由这些大儒组成的文史并擅的先贤祠中,笔者认为十分恰当。遗憾的是,从事历史著述,似乎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伯赞文学天才的发挥。就辞藻美和形象化的程度而言,伯赞的史论不如史著,史著不如剧评,剧评不如那些地道的历史散文。而从内心深处看,伯赞似乎是更情愿放纵他的文学天才的。尽管伯赞强调“不论是文章的剪裁或句子的锤炼,都不要为了美词而害意”,但前期伯赞的史学作品,事实上是存在这个问题的。20世纪的中国很可能在使自己获得了一个卓越历史学家的同时,而损失了一个更为卓越的文学天才。
第二章 学术交游
伯赞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化人。作为一个車有崇高声望的文化人,伯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