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5.90目录:图书,传记,人文学家、社会学家,综合,
品牌:考夫曼
基本信息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262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7503644958
·条码:9787503644955
·版次:2004-0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追忆德国法学大师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的生活历程与学术思想的传记作品,由拉德布鲁赫的亲传弟子、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阿图尔·考夫曼教授撰写,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翻译。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在中国法学界久享盛名,但是拉德布鲁赫的成长经历、他的法学思想的形成历程以及他曾作为德国两届政府内阁的司法部长对德国立法的直接参与和影响等等,则不为我们所深入了解,这些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作为拉德布鲁赫的弟子,在法学思想上脉络相承而又自成一家,因此在本书中既客观地反映了拉德布鲁赫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又清楚地解析了拉德布鲁赫的法学思想的由来,对其中的许多存疑之处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说。本书内容主要包括:(1)与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初遇;(2)人生的困惑;(3)教授和社会主义者;(4)政治活动的时期;(5)魏玛民主立宪国家;(6)重返教职;(7)在精神的流放中;(8)法的革新;(9)文化与宗教;(10)战争与和平;(11)人道主义者、学者、伟人。本书附有拉德布鲁赫年谱、文献和研究拉德布鲁赫的文献。
本书的译者舒国滢教授在翻译中既捕捉了德文著作充满思辩气质的神韵,又以适合中国读者的晓畅表达避免了行文的晦涩,堪称精品。
本文适合我国大学法律院系大学生、研究生阅读,也适合法学院教师、法官、律师参考。
作者简介
阿图尔·考夫曼(Arthur Kaufmann,1923—2001),德国著名法哲学家和刑法学家。1923年5月10日生于德国莱茵兰-法耳茨州。1945年入海德堡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律,师从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兼修卡尔·雅斯贝尔斯、阿尔弗雷德·韦伯诸名家课程。1952—1957年担任德国卡尔斯鲁厄州法院法官。1957年重返海德堡,学习哲学(伽达默尔)兼修人类学(勒维特),并于1960年以《归罪原则》论文获得讲授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法哲学的资格,同年任萨尔布吕肯大学正教授。1969年起担任慕尼黑大学正教授,兼任法哲学与法律信息学研究所所长。曾荣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1970年)和希腊雅典大学(1987年)法学名誉博士以及其他大学哲学、神学名誉博士学位。担任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IVR)名誉主席和该协会德国分会主席,同时尚兼有德国巴伐利亚州科学院院士及国外一些科学院的院士。
媒体推荐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 总序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
总序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译事之缘起,在乎“取法人际,天道归一”之理念。
天地渺渺,众生芸芸;然天地何以长存不灭,众生何以繁衍不息?此中必有亘古于今之一般法则。天地者,自然之谓;众生者,乃自然所赋生灵之长,人也。而人所以居万物之首而为生灵之长,概因其不仅是生于自然,而且还能领悟于自然,进而以理性和智慧的劳动创造受益于自然。由此而论,天地间至真至善至美,莫过于人与自然之和谐融合。正如庄子所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也。”而中国哲人所言“天人合一”,实际表明着人类的最高智慧和境界。但是,最高的智慧未必是功利的智慧,最高的境界往往不是现实的境界,此乃人类虽为万物灵长,但又归于万物的本性使然。尽管不无缺憾,但却理所当然。纵观古往今来,可知人类始终是在理想与现实、理性与物性的矛盾状态中存在发展。不过,人出于其自然本性但又以其理性确认的社会秩序,又使之在这种永远不会解消的矛盾状态中生存发展成为可能。
自古以来,食色之性、交往之需、名利之求、功德之义,无论国人洋人、权贵庶民,众生莫不有之:惟每人认取之价值,或此或彼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但基于人之本性所产生的社会,无论东方西方,必然有其共性。于是有老子的古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希腊的斯多噶哲人也说:“按照自然而生活。”由此可知,同属自然之人类,本有其共同的理念与法则。以法律而言,中国、西方法律虽文化传统各异,然毕竟都是人类社会的法律;必然有其共同的人性内涵。所以,考察法律,应着眼超越地域、国度和民族,甚至超越时空的人际层面,努力发现本来属于整个人类的理念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并促进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越来越普遍深入的交往。吾人之规可为他人所取,他人之法可为吾人所用,概其皆出乎人之本性。所以“取法人际,天道归一”,当为人类社会法律进步之最高思想境界。以迄今历史度之,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越来越普遍深入地相互结合和依赖,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世界化正在相辅相成地迅速演进。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产生于人类本性的共性愈多愈充分地为人所认识,则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就愈可能有效和平地进行。作为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交往、确定关系及秩序的最重要途径。就此而论,可断言未来人类的发展与和平,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全人类在法律法则上的沟通与趋同。
本着取法人际或取法自然的理念,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译事拟系统全面地翻译当代德国法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因为德国法不仅为可取之一方法律,而且还与当代中国法制有着特殊的关联。事实上,当代中国大陆、台湾的法制是基于清末民初之际的法律改制发展而来。当时采纳了欧洲大陆法系法制模式,而其中又以汲取德国法律,特别是民法、刑法居多。不仅如此,20世纪以来中国法制和法学的发展还颇受德国法制和法学的影响,现今中国法制和法学的不少思路实际都与后者有关联。因而,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进步自然更容易从德国法制与法学中获得启发。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追忆德国法学大师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的生活历程与学术思想的传记作品,由拉德布鲁赫的亲传弟子、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阿图尔·考夫曼教授撰写,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翻译。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在中国法学界久享盛名,但是拉德布鲁赫的成长经历、他的法学思想的形成历程以及他曾作为德国两届政府内阁的司法部长对德国立法的直接参与和影响等等,则不为我们所深入了解,这些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作为拉德布鲁赫的弟子,在法学思想上脉络相承而又自成一家,因此在本书中既客观地反映了拉德布鲁赫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又清楚地解析了拉德布鲁赫的法学思想的由来,对其中的许多存疑之处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说。本书内容主要包括:(1)与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初遇;(2)人生的困惑;(3)教授和社会主义者;(4)政治活动的时期;(5)魏玛民主立宪国家;(6)重返教职;(7)在精神的流放中;(8)法的革新;(9)文化与宗教;(10)战争与和平;(11)人道主义者、学者、伟人。本书附有拉德布鲁赫年谱、文献和研究拉德布鲁赫的文献。
本书的译者舒国滢教授在翻译中既捕捉了德文著作充满思辩气质的神韵,又以适合中国读者的晓畅表达避免了行文的晦涩,堪称精品。
本文适合我国大学法律院系大学生、研究生阅读,也适合法学院教师、法官、律师参考。
目录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总序
翻译凡例
致读者
与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初遇
人生的困惑
教授和社会主义者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读者可能还记得,拉德布鲁赫在慕尼黑的那一个学期曾听过路约·布伦塔诺所讲授的题为《作为科学的国家经济学》的著名历史一方法论课程,通过这门课他“第一次扎下了其日后的社会主义信仰之根”(《心灵之路》,第31页)。必须立刻指出,这第一根扎得确实较早,也相对较深。无论如何,从这时起,拉德布鲁赫开始对相关的文献感兴趣。在柏林学习的学期中,由于“社会问题”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论题,他研究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并把这本读物与对布伦塔诺课程的笔记联系起来,接受了代表工会和罢工利益的政党。然而,真正激起拉德布鲁赫之社会主义热情的,与其说是社会主义学说的经典作家们,那些所谓的“理论家们”,不如说是其同时代有杰出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尤其是格哈特·豪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的《织工》和里夏德·戴默尔(RichardDehmel)的《劳动者之歌》。
这样,我们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富商的后代不仅同情另一个阶级,而且把其相当大的一部分生活奉献于社会民主党的事业?拉德布鲁赫在一篇非常有特点的文章以及其他文章中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该文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标题:《社会主义学者的问题性》(Die Problematik des sozialistischen Akademikers),最初于1928年发表。我把这篇文章的内容以概略的形式做一叙述。
工人们经常发问:他自己为何要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简单的回答是:社会主义符合其经济的和社会的利益。一般而言,学者没有这样的利益,社会主义科学,只要它还是理论的话,它就不能够弥补这种缺陷。毋宁说,“社会主义理论家提供给绝大多数人的”,是“社会的、宗教的和权力的类型”。这些人曾一度是追求功名者,他们出于虚荣心转而成为社会主义者;不过,就像他们的到来一样,他们又很快再度离而去之。接下来就是些反对派人士,他们之为社会主义者,仅仅因为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在野(反对)党(为此他们当时甚至长期一直挨骂)。还有一些浪漫主义诗人,他们诓进了未知的世界、黑暗的境地、遥远的梦想、深奥的隐秘,也掉进了社会的深渊,他们患有个人主义的毛病,禁锢于个人的小天地,渴望有集体的狂欢、群众的集会、共同的歌唱。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是学者,他们出于忧愤而成为社会主义者,他们由于自己身处优越的社会地位而受到良心的折磨。
拉德布鲁赫写道:“这些出于朴实的休戚感的社会主义者或许才可能是社会主义知识分子中最有价值的人。”
另外一些学者也走向社会民主党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