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4.50目录:图书,传记,人文学家、社会学家,综合,
品牌:陈祖武
基本信息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页码:334 页码
·出版日:2000年
·ISBN:7202027011
·条码:9787202027011
·版次:2000年7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加*号的字为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才”下面是一个“鼎”
媒体推荐
前言
在中国学术史上,明末清初是一个风起云涌、才人辈出的时代。顾炎武就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卓然大儒。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奇学博,志在天下,以其继往开来的杰出业绩,被誉为一代学术的开派宗师。
顾炎武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学者,承宋明理学衰微之后,他深得晚明实学思潮熏陶的裨益。一生为学,始终抱定经世致用宗旨,以严谨精勤的学风和朴实的经验归纳方法,广泛涉足于经
学、史学、方志舆地、音韵文字、金石考古以及诗文等学。在众多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宏富的成就, 留下几近五十种的宝贵著述。所著《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等,宛若一座无比厚重的丰碑,昭示了历史演进的轨迹,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顾炎武崇实致用的治学精神,严谨绵密的考证方法,以及他对广阔学术门径的开拓,影响一时学风甚巨,对整个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亦显示了深远的历史作用。清代二百六十余年间,音韵文字学之所以能够从经学的附庸而蔚力大国。顾炎武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在学术思潮从宋明理学向清代朴学的转化过程中,作为一个开风气者,顾炎武的历史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中国学术界有个好传统,讲究道德、学问、文章的统一。古鞋今来,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生境界,几多儒林中入,潜心问学,甘淡甘贫,视名利若粪土,为学术而终身奋斗。顾炎武一生,将此三者融为一体,执著追求,终身以之,成为数千年儒林的楷模。他操志高洁,人格傲岸,时至今日,三百年过去,依然具有历久不衰的精神震撼力量。为他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缅怀这位三百年前的旷世大儒,就是为了从顾炎武的学行和思想中寻求可贵的历史借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设,以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祖武之治清代学术史,即自读顾亭林先生书起步。二十余年间,虽亦写有一二篇读书札记,然于亭林学行,实知之太少。原拟一如前辈学者赵俪生教授,俟晚年读书稍多,再去对亭林学行进行梳理。故而近十年间,有关顾亭林先生学行的文字,几乎不写。九八年初,承河北人民出版社古籍室主任李大星先生不弃。约撰顾亭椿传记。虽几经婉拒,李先生犹错爱不减,实令祖武进退维谷,无可奈何。所可庆幸者,恰逢已故王冀民教授之大著《顾亭林诗笺释》由中华书局出版。王先生之遗著,系先生于顾亭林诗及学行潜心数十年研究之所得,原原本本,信而有徵。拜读再三,久蓄胸中之亭林学行疑问,得王先生指点而多获释然。有王冀民先生之力作为据,此时去撰写顾亭林小传,自可较之先前踏实许多。然而毕竟亭林先生行奇学博,祖武至今日犹未明白者尚多,以下所述,依旧有不少未得要领之处。就权且充一阶段性作业,请读者诸君指教吧。
亭林小传结撰过半,承苏州大学周可贞博士盛谊,远道颁赐大作《顾炎武年谱》。顾亭林学行研究得此新著,无疑将会是一个有力推动。前辈哲人云,“学如积薪,后来居上”,信然!
同学诸友,梁君勇、袁君立泽、曹君江红、林君存阳,不惟切磋论难, 匡我不逮,且为本书依次分撰第十一至十四各章。集体劳作,增色多矣。
陈祖武 谨识
一九九九年六月于京东潘家园
编辑推荐
前辈学者一般认为,顾炎武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其历史考据。其实,顾氏以六经皆史、以经证史的史观而奠定了乾嘉考据之学的思想基础和治学方法,并在考史辨妄、以信作史中寓引古筹今之历史哲学,从而对清代经世史学产生极大影响。所以,研究顾炎武的历史哲学对于重新理解清代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一个孕育大儒的时代
一、明清更迭的历史动荡
二、满汉文化的剧烈冲突
三、清廷文化政策的调整与满汉文化的合流
第二章 晚明实学思潮的熏陶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然而事态的进程同顾炎武的愿望截然相反,腐败的弘光政权为马士英、阮大铖所把持,文官同室操戈,武将拥兵自重。复仇既成空谈,北伐更是无期。当炎武离常熟再出,扬州已为清军攻破,史可法不屈而死。五月十日,福王出逃,转瞬间即成清军阶下囚十五日,南京城破,弘光政权败亡。
三、苏州从军
清军攻占南京,弘光政权覆亡,旧日文武大员,多俯首称臣。江南告捷,清廷再颁剃发令。铁蹄所至,义师纷起,在江南城乡掀起可歌可泣的反剃发斗争。而揭开这一抗争序幕者,则是弘光兵备副使杨文聪的苏州一战。
据《明史》载,杨文聪,字龙友,崇祯时,官江宁知县,福王立于南京,起兵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皆监军京口。明年,迁兵备副使,分巡常、镇二府,监大将郑鸿逵、郑彩军。五月朔,擢右佥都御史。“文聪乃还驻京口,合鸿逵等兵南岸,与大清兵隔江相持。……初九日,大清兵乘雾潜济,迫岸诸军始知,仓皇列阵甘露寺。铁骑冲之,悉溃。文聪走苏州。十三日,大清兵破南京,百官尽降。命鸿胪丞黄家*往苏州安抚,文聪袭杀之”①。
在杨文聪所部的苏州一战中,留下了顾炎武的身影。据炎武所撰《吴同初行状》记:“(顺治二年五月初二)余遂出赴杨公(原昆山知县杨永言——引者)之辟,未旬日而北兵渡江,余从军于苏。”②由于杨文聪未能坚城固守,反而弃城南去,因而苏州遂为清军所有。苏州兵败,顾炎武匆匆赶回常熟语濂泾。
关于顾炎武的苏州从军,因为他所记甚略,仅有“从军于苏”寥寥四字,所以留给后人很多疑问,以致有将其事同吴志葵、鲁之玛兵薄苏州相连者。其实,这当是一个误会。首先,
吴、鲁之进兵苏州,并非顺治二年五月事,而是之后苏州已为清军所有的同年闰六月至八月间事。据《明史》之《沈犹龙传》记:“南京失守,列城望风下。闰六月,吴淞总兵官吴志葵自海人江,结水寨于泖湖。会总兵官黄蜚拥千艘自无锡至,与合。”①同书《鲁之玙传》亦记:“苏州既降,诸生陆世钥聚众焚城楼。之玛率千人人城,与大清兵战。溃走,之坞战死”②。又据《清史稿》之《李率泰传》载,顺治二年,率泰从豫亲王多铎南征,“克扬州,下江宁,分兵定苏州、松江诸郡。江阴典史阎应元拒守,督兵攻破之。豫亲王令驻防苏州,会明将吴志葵、黄蜚等来犯,……尽歼之”③。 其次,顾炎武之于吴志葵、鲁之玙等兵薄苏州之役,曾有专文追记,言之甚明,与他毫不相干。据称:“始北兵之下,自常州以南,皆望风而降。公(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