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0.00目录:图书,传记,名家作品推荐,
品牌:N·H·奥西诺夫斯基
基本信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327 页码
·出版日:1984年
·ISBN:7100010497
·条码:9787100010498
·版次:1995年8月北京第4次印刷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媒体推荐
中译本序
1978年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英国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和文学家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诞辰五百周年。苏联学术界为了纪念这位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出版这本奥西诺夫斯基的最新著作《托马斯·莫尔传》。
奥西诺夫斯基是苏联研究托马斯·莫尔的专家,曾经出版过有关托马斯·莫尔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专著多种,在报刊上也发表过一些有关这一方面的学术论文。本书是奥西诺夫斯基参照世界各国近百种莫尔的传记,研究了大量当时的历史背景材料写成的,内容比较充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书中首先介绍了托马斯·莫尔的家世和他早年时代初露头角的才华。当莫尔十二岁那年到当时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英国大教莫顿家里当少年侍卫的时候,他就以自己的深湛的表演才能和雄辩的口才而使宾客惊叹不已。莫顿预言说:“在我们桌旁服侍的这个孩子,将来会对每一位能看到他成长的人表明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的事实果然证实了莫顿的预言。
接着,作者提供了一联串能够说明莫尔青年时代“廉洁奉为人正直”的高尚品格的事实。例如,莫尔在当律师时,经常光明磊落地处理案件,“宁可自己蒙受损失”,也要尽力设法“降低诉讼人因立案照例应支付的费用”,因而使得他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自己同胞们的极大爱戴。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实是,1504年,年仅二十六岁的莫尔被选为下议院的议员。有一次,当英王亨利七世向议会无理勒索一笔封建性的巨额补助费时,莫尔竟敢当众“直犯龙颜”,义正词严地否决了国王的要求,使出席议会的王公大臣们感到惊慌失措。他们急忙禀奏国王说:“一个还没长胡子的男孩打乱了陛下的全盘计划。”莫尔这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仗义执言的性格,早在年轻时候就已经锋芒毕露。
1517年4月底至5月初,伦敦的手工业者和帮工们举行了一次反对外国商业霸权势力的起义。但是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有四百十一名起义者(包括十一名妇女),先是被反绑着双手在城里游街,然后将被处以绞刑。莫尔闻讯连忙和伦敦金融中心区的一些代表们一同向国王求情,英王才赦免了这些起义者的死刑。书亡提到的这一件迄今还很少为人知道的事,有力地说明了莫尔的人道主义者的世界观。象许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一样,一方面,莫尔对于穷人和被压迫者寄予很深的同情并愿全力相助,但另一方面,他从思想上却是谴责工人的起义行为,不相信起义是一条有效的斗争途径。
过去一般读者只知道莫尔是《乌托邦》一书的作者,曾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宝库作过重要的贡献,却不大知道他在文学方面也有过辉煌的成就。他早年用拉丁文写的一些讽刺星相家、神甫和荡妇等等的短诗,言简意赅,凤趣盎然和余味无穷。他从希腊文翻详过来的诗篇也具有同样的特色。这些诗篇对于推动英国义学的发展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奥晤诺夫斯基在本书中通过大量的史实,考证了理查三世的历史》是莫尔的一部未完成的杰作。在达一部充满反臻政思想的历史巨著中,莫尔生动地塑造了阴险狡诈,残酷无情的暴君理查三世的丑恶形象。他在其兄爱德华四世病危期间,信誓旦旦地保证要扶持年幼的爱德华五世登上王位,可是当爱德华四世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他就迫不及待地暴露出了篡位的野心,不但把已故国王的亲信斩尽杀绝,而且还秘密地把他的两个年幼的侄子缢死,埋葬在伦敦塔中。然后,他强奸民意,制造社会舆论,让一名传教士当众宣布应该继承英国王位的,似乎并不是合法继承人爱德华亲王(因为他被理查说成是“私生子”),而是他的叔叔护国公理查·格罗斯特。但群众对这一幕精心策划的丑剧,反应极其冷淡。他们一声不吭地站着,“呆若木鸡”,会场寂静得象“深夜”一般,弄得那个唾沫四溅地宣讲的传教士狼狈不堪,不久便因无脸见人,羞愧而死。
《理查三世的历史》虽说是莫尔根据历史文献和口头资料写成的一部历史著作,可是由于他在书中把理查三世残暴的性格刻划得如此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把一些事件写得如此扣人心弦,以致使人看起来倒象是一部话剧。因此,这本书在它的第_二版于1587年问世之后,英国伟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就拿它作为蓝本写出了自己的著名悲剧《理查二世》。
《乌托邦》一书是1515年莫尔奉命出使荷兰的法兰德斯调解英国和荷兰间所发生的羊毛和呢绒贸易冲突期间在旅次中写成的。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做“Nowhere”(《乌有乡》),1516年在鲁文城印刷时才改为《乌托邦》。《乌托邦》这个书名原是由两个希腊文名词“乌”和“托邦斯”组成的,意为“寓意的虚无缥缈的地方”。1898年,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和最早的杰出翻译家之一的严复,将它译成三个汉字“乌托邦”,这个书名兼有音译和意译之妙。从此它就逐渐在我国流传开来,变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
奥西诺夫斯基在本书中对《乌托邦》的思想内容,以及产它的历史背景和它所留下的深远影响,都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详尽的介绍。他还饶有兴味地把《乌托邦》同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奥古斯丁的《天城论》加以对比,指出从文艺的渊源上说,《乌托邦》无疑地曾经受过这两本书的影响,但是《乌托邦》却是完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因而它和上述两书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差别。例如,柏拉图所描写的“是一种典型的理想的奴隶制国家”,正象马克思所说的,“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而奥古斯丁的《天城论》则是在“天国”中寻求自己的理想,他把人在地上的生活看作是罪恶的、暂时的、只是为走向永久的“阴间”生活作准备。奥古斯丁是神权和教会国家的反动思想的鼓吹者,是奴隶制、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捍卫者。与此相反,莫尔则在《乌托邦》中着意设计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对立和没有暴政的完美的理想国。他决不鄙视尘世生活,而是满腔热情地希望所有被压迫者和颠沛流离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尘世生活的乐趣。这就是《乌托邦》在思想内容上同上述两本书的最重要差别。
然而,奥西诺夫斯基在本书中并没有把莫尔全盘加以理想化,而是对他进行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剖析。他在书中也运用大量的篇幅来揭示莫尔思想上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奠尔在《乌托邦》中主张对各种宗教信仰表示宽容。可是当他于1518年在英王亨利八世执政时期不断得到擢升之后,却背离了自己在宗教改革之前的人道主义的理想,站到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利益的立场上,对德国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和英国国内的宗教改革者大加挞伐,丝毫没有容忍和宽恕。莫尔辱骂他们是“下流书籍的作者”,是“魔鬼”,并把他们的学说视为“异端邪说”。甚至在1534年春夏之交,当莫尔因受诬陷身系囹圊、等着受审和上断头台的时候.他还用自制的炭石笔在狱中撰写了自己一生中调子最悲惨的一部作品《安慰的对话》,以基督教的伦理道德激励自己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并且坚决地同英国宗教改革者进行最后的一次论战。显然,莫尔这种“至死不悟”的反对宗教改革的态度,是同历史的潮流背道而驰的。但是瑕不掩瑜,莫尔作为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的伟大历史功绩,决没有因此而贬低。
本书主要是一部学术性的传记,作者既没有带着感情的色彩来描述莫尔坎坷不平的一生,也没有使用忧伤的语调来渲染莫尔1535年在被砍头之前谈笑自若,视死如归的情景,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莫尔的思想和著作,包括他的文学活动。因此,凡是对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英国文学有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汲取到一些有益的养料。
郭一民
1984年2月
编辑推荐
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爱读传记书,渴望从中吸取营养,鞭策和激励自己的人生。莫尔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和文学家,是历史人物中的佼佼者,他以其深邃的思想睿智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本书主要是一部学术性的传记,作者以科学的态度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莫尔的思想和著作,包括他的文学活动。本书是作者奥两诺大斯基参照世界各国近百种莫尔的传记,研究了大量当时的历史背景材料写成的,内容十分充实,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凡是对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英国文学有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有益的养料。该书适合收藏。
目录
第一章 从人道主义的探索走向共产主义的“乌托邦”
第一节 莫尔的早年时代
第二节 拉丁文讽刺短诗
第三节 《理查三世的历史》
第四节 创作《乌托邦》
第二章 《乌托邦》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莫尔的同时代人曾对他作了大量的评论,其中有远见卓识的耍算是牛津大学的文法家和《乌托邦》作者的崇拜者罗伯恃.威廷顿于1520年所作的评论了。罗伯特.威廷顿说:“莫尔是一个智慧超群和学识极其渊博的人。我不知道还有谁堪与他媲美,我们从哪里还能找到情操如此高尚、待人如此谦逊和彬彬有礼的人呢,他时而醉心于令人惊讶的纵情欢乐,时而又表现出令人难堪的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真是一位永垂青史的人啊,”①
在乌托邦社会中,莫尔规定六小时工作日。行政长官摄护格郎特的职责是一方面进行监督,使“任何一个人都不得游手好闲”,另一方面,也注意不使任何一个人起早摸黑的工作,“不能让他像驮载的畜生一样疲劳”③。乌托邦人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他们午前劳动三小时,尔后休息两小时,再劳动三小时,之后吃晚饭结束一天的劳动”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 的意愿渡过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而大多数乌托邦人更乐意在空闲时间从事科学研究⑤。至于“从清晨延续到深夜”的工作日,莫尔认为,”“除乌托邦人外的其它各国的工人”都在承受着这种“甚至超越努力能力”的沉重负担⑥。……
书摘1
第三节 《理查三世的历史》
莫尔留下的唯一的著名历史著作是他没有写完的《理查三世的历史》。这部著作有英文和拉丁文的两种版本,在莫尔生前从未发表过。这就长期以来使得研究莫尔著作的专家们怀疑莫尔是否是此书的作者,或者认为亨利七世的大臣、十五世纪下半叶政治事件的积极参加者红衣主教莫顿是此著的作者更为可靠些④。乍一看来,似乎后一种说法有根据,因为这种说法与描写理查三世的这部著作的政治倾向完全一致。在书中,理查三吐被刻划成一个老奸巨猾的伪君子,独裁者、权力狂和杀害自己年幼侄儿而篡夺王位的卑鄙凶手。另一方面,《理查三世的历史》的作者给读者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即他对爱德华四世和理查三世时期的政治生活和官场风流韵事了如指掌。谁也不会怀疑,《理查三世的历史》小描述的这些事件的当事人一一伊里斯基主教(他就是后来的大法官兼红农主教莫顿)是理查的政治死敌,最后遭到了这位“篡位国王”的迫害。他长年身处政治斗争的中心,具有丰富的生活与政治经验,所以,如果他要撰写有关理查三世及其统治时期的史书的话,无疑会反映出他对内情的出奇的熟悉和对自己政敌的敌意。但是,关于莫尔才是《理查三壯的历史》的作者的说法早在十六世纪就已经流传。我们发现,在奇切斯特大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