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不一定都适合你
首次置业忠告:好房子不一定都适合您
因职业关系,常有朋友向我咨询购房事宜。作为仅次于结婚、择业的人生大事,置业一事确实让人烦恼不已。第一次置业如同找对象,挑花了眼是常有的事,而且选择的余地越大,就越难于下决定。其实,如果“跳出买房而买房”,眼光看远一点,下决定时,心情就会轻松得多。
一般而言,首次置业是“住房为工作服务”,而二次及以上置业是“工作为住房服务”。因此,首次置业是工作第一,居住第二,生存压力较大,享受的空间较小;而二次及以上置业是工作、居住并举,生存压力减小,享受的比例大幅上升。理清了这一层关系,在购房时,指向性就非常明确。
好房子真的很多,但因为价格、区域、配套、交通等多种客观条件限制,好房子有时并不都适合于您,各人的需求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购房前得想清楚自己最重要的几点需求。首次置业,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并不复杂,就是“便捷、适用、投资价值”三原则。
首先谈谈“便捷原则”,便捷是首次置业者最容易忽略的一个因素。现代生活,有车无车是一道坎,有车一族的生存空间,比无车者至少大三倍以上,在购房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首次置业者大多为无车族,当拿出多年的积累买房时,首先想的并非是“首次或二次置业”的关系,而是在价格条件下“追求完美”,从区域、地段、价格、户型、配套、物管、交通等等一系列的比较论证,其结果自然是“挑花了眼”!因此,当你明白首次置业的“历史地位”处于“居住为工作服务”的阶段时,“交通便捷”、“生活便捷”就成为首要的考虑因素。
因为价格的限制,很多购房者在关外或边远地段购房,交通就成了最头痛的问题。在国外,有一条城市发展的“四十五分钟”定律,就是居住地点与工作地点的交通为四十五分钟,也即步行与坐车的时间控制在四十五分钟内,步行时间长一点时,坐车的时间必须短一点,反之亦然,从居住点到工作点超过四十五分钟行程时,既不符合生存效率,时间一长,生理、心理也难于承受,城市的居住发展正是这一条规律在暗中调控。所以,当滨海大道修通后,在深圳引发了大规模的居住西移现象,算一下龙华、布吉的交通时间及购房辐射区域,与这一规律基本符合。
其次要把握“适用原则”。一般而言,首次置业者购房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购买对象也大多是两房或三房的“经济型用房”,至于“舒适型和享受型物业”只好放在脑中作奋斗的动力用。所谓“经济性”,就是选择在能支付的价格之下,尽可能争取大一点的面积,多层物业一般比高层实用率高5%-10%,户型结构也较好。但“适用性”并非完全表现在“价格与面积空间”上,必须考虑“尽可能完善的生活配套”与“尽可能接近工作地点”。因此,在价格杠杆的指挥下,选择的区域就尽可能地接近工作地点。另外两个因素必须重视,其一是家人或配偶的工作地点必须权衡,其二是如有小孩,必须考虑入托、入学问题。
关于“适用原则”还有一个精神因素要考虑,当首期或月供稍显紧张时,千万别相信“跳起来摘苹果”的做法,否则您会长期坐在火炉上烤。房子虽好,也得和钱包商量,退一步则宽,畅想一下“几年后再买一套舒适型或享受型的”,阿Q一点会让您工作生活从容得多。
第三谈谈“投资原则”,首次置业必须重点考虑物业的投资价值。所谓“投资价值”,包涵两重意思,其一是租金收益,其二是升值潜力。“升值潜力”建议您不必浪费心机去过多论证,因为深圳的二手物业八成以上是不升反降的,聪明的做法是先“保住租金”。一般而言,首次置业四、五年后就开始考虑二次置业(除非您的赚钱能力也是不升反降),因此,租金收益能否充抵月供,就成为首次置业的一条底线,否则,当您住进第二套房后,还得拿出私房钱来补贴第一套房的月供,无论如何是爽不起来的。
在首次置业中,只要把握了上述基本原则,方向性的错误肯定犯不了。往细处走,就是“这风情,那格调”这类东西,然后就是“油盐柴米,欢喜冤家”,少不掉与发展商或物管公司斗几句嘴。
因此,首次置业的口号就是:“不买最好的,买最适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