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3.40目录:图书,艺术与摄影,艺术家传记,综合,
品牌:陈新华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7543448114
·条码:97875434481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闽侯林氏虽为仕宦,还算不上是豪门。但以达观进取、博采创新的风格立家治学,其“但开风气”的先知先行在书香世家中却是卓然自立,足标后世。从林孝恂科举入仕,到林氏家族中“民”字辈的林尹民、林觉民、林长民为革新社会,救民族于危亡而不惜为国殉难。百年家族,三代风华,最后到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从文艺界的“第一才女”到“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林徽因以天然的才气、“精致的洞察力”,在诗歌、小说、散文的文学创作领域,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领域以及建筑学领域均“留下自己的印痕”。优越的家门世风造就了一代才女——林徽因,她的一切都与她的家门世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家族,是一把打开林徽因内心世界的钥匙,在这样的角度下展读林徽因,能引发后人更多的沉思。
林徽因(1904—1955),生于杭州,福建省闽侯人。据《诗经》典,取名徽音。1912年随祖父由杭州迁往上海,1916年全家迁居北京。1916年入英国教会培华女中读书,1920年7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到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旅行,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伦敦圣玛利女院学习。1921年回国,继续在培华女中读书。1922年与梁思成恋爱。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迎接泰戈尔来华,在泰戈尔名剧《奇特拉》演出中饰主角奇特拉。同年6月与梁思成同去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赴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1929年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讲授《雕塑史》和专业英语。是年,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30年因患肺病到北京香山疗养。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林徽因除建筑论文外,还创作大量文学作品,有《九十九度中》等。
作者简介
陈新华(1974——),上海人。199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同年免试攻读该系硕士研究生。2000年被保送继续攻读该系博士学位,师从李喜所教授,治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曾著《留学旧踪》,参加编著《中外文化交流史》,并发表论文多篇。
媒体推荐
前言
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时人记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从此崭露头角,成为北京上层文化圈的亮丽一景。这以后,从文艺界的“第一才女”到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林徽因以天然的才气、“精致的洞察力”,在诗歌、小说、散文的文学创作领域,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领域以及建筑学领域均“留下自己的印痕”。
而伴随这些不凡成就的取得,是林徽因独特的家世。百年家族,三代风华,最后到林徽因,那样的贯通中西、才气逼人,看似横空出世,其实一切有因有果。 说起来,闽侯林氏虽为仕宦,还算不上是豪门。但以达观进取、博采创新的风格立家治学,其“但开风气”的先知先行在书香世家中却是卓然自立,足标后世。
从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算起,林氏家族的每一代都能与时俱进。林孝恂以科举入仕,列光绪朝进士,终生居官浙江,自此离开了故乡的土地。他谙熟医术、精通武艺,对于西方的法政思想也能接受,在同辈文宫中称“进步分子”。宦浙后,林孝恂开办家塾,分新学、旧学教授林氏子侄,并鼓励他们赴日留学,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基本符合过渡时期社会对传统士绅家庭?式的理想要求,也孕育出除旧布新家族的下一代精英。
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下,林徽因的父辈——林氏家族的“民”字辈兄弟顺风顺水,也站在了时代的潮头。“福州林氏兄弟,英声蜚海内”,这是当时人的称赞。开明、积极的门风熏陶着“民”字辈兄弟成为优秀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通中学,读西书,留学日本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眼界更加开阔。而亡国灭种的危机、腐败黑暗的政治使他们最终立志要革新社会,救民族于危亡。这其中林尹民、林觉民、林长民尤为突出。林尹民、林觉民投身同盟会革命大业,不惜为国殉难,1911年辛亥广州起义的黄花碧血成为闽侯林氏世代书香中一抹壮怀激烈的色彩,也留给后人无尽的缅怀与追思。林长民一生为中国实行立宪政治而奔走呼号,百折不回,直至事败身死。他的尝试,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探索现代化的艰辛缩影,足令后人为之扼腕深思。
时代使仕宦之家的闽侯林氏出现了革命的激烈,但是,说到底,闽侯林氏还是书香之家。林尹民、林觉民都是满腹经纶、才思横溢的时代骄子,林长民的才气与学识也一直为士林所重。他们的眼光与魄力、胸襟与识见远非常人所及。从这样的家族中走出来,林徽因的起点与根基,自然非同寻常。
家世门风对于林徽因,既有先天的印记,更有后天的习得。作为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天资禀赋非凡,具有“艺术家的全部气质”。而她所有的天赋在后天的刻意培养中又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自幼熟读诗书,入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之后随父去欧洲游历,及至青春又远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美术学、建筑学,林徽因接受了一个开明大家女子所能接受的开风气之先的、贯通中西的教育。这使她得以在“中西地域之间、文化之间……去来自如”(卞之琳语)。正像她自己说的,“你们知道,我是在双重文化的教养下长大的,不容否认,双重文化的接触与活动对我是不可少的”,双重文化的储备成为林徽因一生事业的基点。
虽然祖父、父亲都有“学而优则仕”的经历,林徽因一生却远离政治,以学术为毕生事业,这也同样是因为家族的影响。祖父林孝恂思想开明,注重教育,晚年淡出政治,退隐沪上,以读书为乐事。林长民以书生气质从政,半生辛苦而理想不成,中途已经心灰意冷,也有“修身养性”、弃政从文的打算。他们以自己的人生感悟,为林徽因营造出恬淡自由的文化天地。“在艺术的环境中长大,思想上崇尚理性”(费慰梅语),林徽因从内心里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的浸润、教养陶冶了她特立独行、超脱潇洒的学者气质;早期良好的专业素质培养及中西合璧的文化底蕴,又使她在学术的天地里游刃有余。加上天生的艺术气质,便造就了建筑学界、文艺界双负盛名的绝代才女。
……
目录
第一章 婚礼背后
一 轰动坎京的东方新娘
二 门当户对,梁林姻缘
第二章 末代书香门第
一 翰林祖父林孝恂
二 万安桥,难万安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中,代替了林长民出场的少年“逸”,“清癯的颊上,轻沾着春晓初起的嫩红,一双睫绒密绣的细长妙目,依然含漾着朝来梦里的无限春意”,敏感细腻的一颗少年心,满是欲赋新词却见愁的情绪。这样的“逸”,就在一个盛开着瑞香花的春日上午,望着还陌生的扶桑弥漫的春色,掩面低吟:“可怜这:万种风情无地着!”而少女春痕,也就在同样的春色中,健康娇媚,活泼欢畅,从桑抱山那边一路喜悦地闯进“逸”的生命。
一个是年轻而善感的中国留学生,一个是正值青春美丽善良的英文补习老师,小说《春痕》在最起初,就如同所有的初恋情节,充溢着少年的心跳与狂喜,充溢着少女的羞涩和甜蜜。这一切,用徐志摩的生花妙笔,娓娓道来,经历者都不免会心一笑。然而快乐中总是洒着一点点淡淡的忧伤,随着情节的发展,“春痕”因病住进了医院,少年“逸”开始苦苦思索,他思考“人生老病死的苦痛,青年之短促”,疑问像“春痕这样一朵艳丽的鲜花,是否只要有恋爱温润便可常葆美质;还是也同山谷里的茶花,篱上的藤花,也免不了受风摧雨虐,等到活力一衰,也免不了落地成泥,但他无论如何拉长缩短他的想像,总不能想出一个老而且丑的春痕来!他想圣母玛丽亚不会老,观世音大士不会老,理想的林黛玉不会老,青年理想中的爱人又如何会老呢?”
终于,小说中的“逸”有所领悟,小说外的林长民、徐志摩也若有所得,“人是会变老变丑的,会死会腐朽,但恋爱是长生的;因为精神的现象决不受物质的支配;是的,精神的事实,是永久不可毁灭的”。
林徽因陷入苦恼之中。她依然深爱着她的丈夫梁思成,同时,又无法拒绝与金岳霖之间发自心灵的相契相知。两份在生命中同等重要的感情使她无法轻言去从。思虑再三,还是决定以一贯的坦诚对梁思成如实相告。当时情景,三十年后,仍然清晰地刻在梁思成的记忆里:
……她和我谈话时一点不像妻子和丈夫,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大哥哥拿主意。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种无法形容的痛楚深深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是我也感谢徽因对我的信任和坦白。她没有把我当做一个傻丈夫,怎么办?我想了一夜,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尽管自己在文学、艺术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他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3.40